山药根腐线虫病 / 薯蓣
病原
薯蓣短体线虫 Pratylenchus dioscoreae
科属分类
动物界 Animalia
线虫动物门 Nematoda
色矛纲 Chromadorea
垫刃目 Rhabditida
短体科 Pratylenchidae
短体属 Pratylenchus
线虫动物门 Nematoda
色矛纲 Chromadorea
垫刃目 Rhabditida
短体科 Pratylenchidae
短体属 Pratylenchus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病原线虫为小形肥壮圆筒状,头部粗钝,口针坚实而粗短,尾部钝圆。目前仅知薯蓣是其唯一寄主。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山药块茎发病初期表皮上产生少量圆形红褐色小斑点。随着线虫数量的增加,病斑数量增多,病斑面积扩大到0.2~0.4cm,病斑颜色变为浅褐色至黑褐色,病斑边缘稍凹陷。剖开表皮,病组织呈红褐色,深度0.2~0.4cm。严重时,病斑可连成大片,甚至环绕根状茎,表面有微细龟裂纹。最后,病部暗褐色、凹陷、干裂,内部病组织呈褐色干腐状,深度可达0.5~1cm。根状茎变脆,极易折断。地上部表现为叶色淡绿、植株矮小,病重时全株发黄,枯萎死亡。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种薯、病残体及病田土壤是病害的侵染来源,土地是传病的主要途径。线虫在土中可存活3年以上。山药短体线虫生活史极不整齐,经常可查到各个虫态,1年发生2代,当6月上旬新块茎形成,线虫即开始侵染,随后侵染延续增长,直至收获。块茎从芦头至40cm以上处均可受害,以1~20cm处病斑较多。线虫主要分布在20cm左右的深土层内,地表30cm以下块茎少见。线虫病常与其他土传病害共生,形成复合病害而加重损失。此病不仅影响山药的产量和品质,而且影响种苗贮藏。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山药忌重茬,忌与甘薯、大豆、胡萝卜、地黄等轮作,应选择地势高燥、水系配套、肥沃疏松的新茬地;注重选种,选择纯正、健壮、无线虫病危害的芦头或茎段。(2)物理防治 用52℃~55°C热水浸种薯15~20分钟,杀死种薯内的线虫。(3)药剂防治 有线虫危害的地块,栽种时用10%噻唑膦、淡紫拟青霉做土壤处理。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被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