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叶枯线虫病 / 菊花

病原
菊花叶枯线虫 Aphelenchoides ritzemabosi
科属分类
动物界 Animalia
线虫动物门 Nematoda
色矛纲 Chromadorea
垫刃目 Rhabditida
滑刃科 Aphelenchoididae
叶芽线虫属 Aphelenchoides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侧尾腺口纲、滑刃目、滑刃线虫属。雌虫虫体细长,体长0.8~1.3mm,体表环纹细,较明显。侧区有4条侧线。唇区稍扩张,呈半球形,缢缩明显。口针纤细,基部球小,但明显可见,食道体部管状,中食道球长卵圆形,食道腺长,覆盖于肠的背面,覆盖长5~6倍长体宽。神经环在中食道球后1~2个体宽处。卵巢一个,前伸,常达虫体前1/3附近。卵母细胞为多行排列,后子宫囊呈宽囊状,长为肛阴距的1/2以上,其中常贮藏有精子。尾圆锥形,末端尖细,有星状的尾关突。尾长常为肛径的3倍左右。雄虫尾端向腹面卷曲,长0.9~1.2mm。尾部无交合伞,而交合刺成对,针刺状。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线虫主要为害叶片,也能侵染花芽和花。叶片受害后叶色变淡,并有淡黄色至黄褐色的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叶片上呈现特有的角状褐色斑,或受叶脉限制而形成坏死斑纹。最后叶片卷缩、枯萎,并沿茎秆下垂。发病严重时,叶片发生卷曲、枯萎,花不发育、畸形,植株矮小、萎缩,是菊花重要病害之一。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1年发生10代左右,以成虫在被害植株组织内越冬。雌成虫沿根系及茎从土中爬到叶片上,在叶表或叶内产卵,卵期2~3周。卵孵化后经2周左右发育为成虫。成虫通过叶面气孔钻入组织内为害,经反复侵染为害后,植物所有器官几乎都有线虫,其中以叶片为最多。当下雨或浇水时,叶面潮湿,促使线虫大量移动,传播蔓延。田间线虫的传播,一般通过雨水、灌溉水和土壤,远距离传播则可以通过带病的插条和病苗。翻耕浅、土质疏松、连年栽培感病植物等情况下发病常较严重。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工作。禁止病苗及其繁殖材料传入无病区。菊花繁殖应选用无病健康的插条,工作时不使用与病苗、病土接触过的、未经消毒的工具。(2)插条消毒处理。对有带病嫌疑的插条,可用50℃温水处理10分钟。(3)病区的土壤在种植前可用40%甲醛50倍液熏蒸消毒,半个月后才可栽种菊花。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被害照片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