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白粉病 / 芍药

病原
粉孢菌(芍药) Oidlum erysiphides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锤舌菌纲 Leotiomycetes
柔膜菌目 Helotiales
白粉菌科 Erysiphaceae
粉孢属 Oidium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变色
为害特点
病菌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叶面产生近圆形的白粉状霉斑,并向四周蔓延,连接成边缘不整齐的大片白粉斑,其上布满白色至灰白色粉状物,为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全叶布满白粉,叶片枯干,秋季霉层上密布小黑点,为病原菌的闭囊壳。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闭囊壳和菌丝体在田间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释放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生长季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靠气流传播,不断引起再侵染。空气相对湿度低、植物表面无水膜时,分生孢子仍能萌发侵入,造成为害;温暖干旱的气候条件下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蔓延。土壤缺水或灌水过量、氮肥施用过多、枝叶生长过密、通风不良和光照不足等均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

(1)秋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并集中烧掉,以减少越冬菌源基数;加强田间栽培管理,注意通风透光,雨后及时排水。

(2)发病期喷洒25%粉锈宁800~1000倍液、62.25%仙生6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等药剂,视病情共喷1~3次。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被害照片
  • 芍药 芍药白粉病[19666]©刘赛 2024-07-09
  • 芍药 芍药白粉病[19667]©刘赛 2024-07-09
  • 芍药 芍药白粉病[20183]©徐常青 2024-07-12
  • 芍药 芍药白粉病[19362]©刘赛 2024-06-20
  • 芍药 芍药白粉病[2181]©刘赛 2022-10-05
  • 芍药 芍药白粉病[16177]©刘赛 2023-08-28
  • 芍药 芍药白粉病[16178]©刘赛 2023-08-28
  • 芍药 芍药白粉病[2173]©刘赛 2022-10-05
  • 芍药 芍药白粉病[2174]©刘赛 2022-10-05
  • 芍药 芍药白粉病[2176]©刘赛 2022-10-05
  • 芍药 芍药白粉病[2182]©刘赛 2022-10-05
  • 芍药 芍药白粉病[19361]©刘赛 2024-06-20
  • 芍药 芍药白粉病[19363]©刘赛 2024-06-20
  • 芍药 芍药白粉病[19367]©刘赛 2024-06-20
  • 芍药 芍药白粉病[950]©刘赛 2022-07-02
  • 芍药 芍药白粉病[19668]©刘赛 2024-07-09
  • 芍药 芍药白粉病[19669]©刘赛 2024-07-09
  • 芍药 芍药白粉病[20182]©徐常青 2024-07-12
  • 芍药 芍药白粉病[20184]©徐常青 2024-07-12
  • 芍药 芍药白粉病[20185]©徐常青 2024-07-12
  •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