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白粉病 / 蒙古黄芪

病原
豌豆白粉菌 Erysiphe pisi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锤舌菌纲 Leotiomycetes
柔膜菌目 Helotiales
白粉菌科 Erysiphaceae
直针壳属 Erysiphe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菌丝体可在叶的两面生。大多数情况下存留并形成不定形的白色病斑,常覆满全叶。分生孢子桶形、柱形至近柱形,大小25.4~38.1μm×12.7~17.8μm;子囊果聚生或近散生,暗褐色,扁球形,直径92~120μm,个别达150μm。壁细胞多角形。附属丝12~34根,大多不分枝。子囊5~9个,卵形、近卵形,少数近球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一般有短柄,少数无柄或近无柄。子囊孢子3~5个,卵形、矩圆至卵圆形,带黄色,大小20.3~25.4μm× 12.7~15.2μm。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茎,叶
为害症状
变色,萎焉
为害特点
病菌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嫩茎和荚果上也可发生。叶面最初产生近圆形白色粉状斑,扩展后连接成片,呈边缘不明显的大片白粉区,上面布满白色粉末状霉层,为病菌的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叶背及整株被白粉覆盖;后期白粉呈灰白色,霉层中产生无数黑色小颗粒,为病菌闭囊壳。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闭囊壳随病株残体在土表越冬,或以菌丝体在根芽、残茎上越冬。第2年春条件适宜时产生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生长季以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空气相对湿度低到25%时,也能萌发侵入为害。分生孢子主要靠气流传播。田间管理不善、排水不良、植株过密、光照不足等有利于病害发生流行。
防治方法

(1)宜选新茬地种植,忌连作和迎茬;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并加强水肥管理;合理密植,注意田间通风透光。

(2)病害发生期视病情喷药3~4次,可选用25%粉锈宁1000~1200倍液、62.25%仙生6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等药剂,间隔15~20天。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被害照片
  • 蒙古黄芪 黄芪白粉病[15936]©刘赛 2023-08-24
  • 蒙古黄芪 黄芪白粉病[15937]©刘赛 2023-08-24
  • 蒙古黄芪 黄芪白粉病[15938]©刘赛 2023-08-24
  • 蒙古黄芪 黄芪白粉病[15939]©刘赛 2023-08-24
  • 蒙古黄芪 黄芪白粉病[15940]©刘赛 2023-08-24
  • 蒙古黄芪 黄芪白粉病[15941]©刘赛 2023-08-24
  • 蒙古黄芪 黄芪白粉病[15942]©刘赛 2023-08-24
  • 蒙古黄芪 黄芪白粉病[15943]©刘赛 2023-08-24
  • 蒙古黄芪 黄芪白粉病[15944]©刘赛 2023-08-24
  • 蒙古黄芪 黄芪白粉病[19632]©丁万隆 2024-07-07
  • 蒙古黄芪 黄芪白粉病[19633]©丁万隆 2024-07-07
  • 蒙古黄芪 黄芪白粉病[19634]©丁万隆 2024-07-07
  • 蒙古黄芪 黄芪白粉病[19635]©丁万隆 2024-07-07
  •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