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疫病 / 三七

病原
恶疫霉菌 Phytophthora cactorum
科属分类
假菌界 Chromista
卵菌门 Oomycota
霜霉纲 Peronosporea
霜霉目 Peronosporales
霜霉科 Peronosporaceae
疫霉属 Phytophthora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使用V8培养基培养,其菌丝体灰白色,呈棉絮状。 菌丝体白色,绵絮状,菌丝具分枝,无色,无隔膜。菌丝宽2.3~6μm,幼嫩菌丝较老龄菌丝纤细。 孢囊梗无色,无隔膜,无分枝,宽4~5μm,其上生1个孢子囊。 孢子囊卵形,无色,顶端具明显的乳头状突起,大小32~54μm×19~30μm,萌发后产生数个至50个左右的游动孢子,偶尔孢子囊产生芽管。 游动孢子圆形,具鞭毛,在水中易萌发。 藏卵器球形,无色或淡黄色,膜薄,表面光滑,直径30~36μm。雄器多异株生,侧生。卵孢子球形,黄褐色,表面光滑,直径28~32μm。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发病初期,叶缘、叶尖或叶柄出现暗绿色水渍状不规则病斑,病健界限模糊不清,继而发展致叶片软化,后期病斑颜色变深,叶片像被开水烫过一样,呈半透明状,随后变褐软腐、凋萎下垂甚至黏附在茎秆上,严重时,地上部迅速弯曲倒伏,茎、叶枯萎死亡。根茎部受害产生黄褐色腐烂。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病原菌主要残留在土壤中,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残组织中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三七疫病常在多雨季节发生,一般5月开始发病,6~8月气温高,雨后天气闷热,暴风雨频繁,天棚过密,园内湿度大时,发病较快而且严重。氮肥过量,有促进病害发生的作用。
防治方法
(1)及时清除病株、病叶,集中烧毁。冬季清园后用波美1~2度的石硫合剂喷洒畦面,消灭越冬病菌。(2)增施草木灰或喷施0.2%的磷酸二氢钾,视苗情追施相应肥料,促进三七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雨季加强防渍排涝,经常打开园门,通风透气,调整园内湿度。(3)发病前用1:1:200波尔多液,每10~15天喷1次,连喷2~3次。发病初期用50%甲基托布津700~8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700~1000倍液喷雾,每隔5~7天喷1次,连喷3~4次。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被害照片
  • 三七 三七疫病[11030]©陈君 2010-12-14
  • 三七 三七疫病[11031]©陈君 2010-12-14
  • 三七 三七疫病[11032]©陈君 2010-12-14
  • 三七 三七疫病[15896]©徐常青 2016-10-09
  • 三七 三七疫病[15897]©徐常青 2016-10-09
  • 三七 三七疫病[15898]©徐常青 2016-10-09
  • 三七 三七疫病[15899]©徐常青 2016-10-09
  • 三七 三七疫病[15900]©徐常青 2016-10-09
  • 三七 三七疫病[15901]©徐常青 2016-10-09
  • 三七 三七疫病[15902]©徐常青 2016-10-09
  • 三七 三七疫病[15903]©徐常青 2016-10-09
  • 三七 三七疫病[15904]©徐常青 2016-10-09
  • 三七 三七疫病[15905]©徐常青 2016-10-09
  • 三七 三七疫病[15906]©徐常青 2016-10-09
  • 三七 三七疫病[15907]©徐常青 2016-10-09
  • 三七 三七疫病[15908]©徐常青 2016-10-09
  • 三七 三七疫病[15909]©徐常青 2016-10-09
  • 三七 三七疫病[15910]©徐常青 2016-10-09
  • 三七 三七疫病[15911]©徐常青 2016-10-09
  • 三七 三七疫病[15912]©徐常青 2016-10-09
  •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