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霜霉病 / 药用大黄

病原
酸模霜霉 Peronospora rumicis Corda
科属分类
假菌界 Chromista
卵菌门 Oomycota
霜霉纲 Peronosporea
霜霉目 Peronosporales
霜霉科 Peronosporaceae
霜霉属 Peronospora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该菌孢囊梗自气孔伸出,单枝或多枝,上部二叉锐角分枝3~6次。孢子囊,椭圆形、卵形、近球形,淡褐色,大小16~32μm×14~22μm。萌发时释放游动孢子。卵孢子球形。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大黄霜霉病菌主要为害叶片。叶面产生多角形、不规则形病斑,黄绿色、水渍状,边缘不明显。潮湿时,叶背产生灰紫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发病严重时,病叶变黄干枯。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条件适宜时,卵孢子萌发,释放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自气孔侵入。再侵染频繁。低温、高湿条件病害发生重。一般在4月中下旬开始发病,5~6月为发病高峰。
防治方法
(1)耕作栽培措施 与禾本科、豆科实行4年以上轮作;及时拔除病株,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组织,集中烧毁或沤肥,减少病源。(2)药剂防治 发病初喷施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1~2次。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被害照片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