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孢炭疽菌 / 薯蓣

病原
胶孢炭疽菌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粪壳菌纲 Sordariomycetes
小丛壳目 Glomerellales
小丛壳科 Glomerellaceae
刺盘孢属 Colletotrichum
中文俗名
枸杞炭疽菌
分布区域
国内分布广泛
形态描述
分生孢子盘散生,初埋生在寄生表皮下,后外露,暗褐色,卵圆形,分生孢子盘上具有长而硬的深褐色刚毛,刚毛常稍弯,1~2分隔,大小193~207μm。 分生孢子梗,单胞,无色,棍棒形,顶端钝圆或稍尖,不分枝,集生于分生孢子盘内,顶生分生孢子,大小4.8~14.7μm×2.5~4.9μm,有时长达20μm。 分生孢子长椭圆形,单胞,无色,内含油球1~2个,大小8μm~13μm×4.5μm~5μm。聚集成团呈橘红色。 果炭疽病的分生孢子盘刚毛少,叶炭疽病的分生孢子盘刚毛多。 在琼脂培养基上后期能生刚毛。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山药炭疽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茎及其他部位也可以受害。发病初期,在叶片上产生略有凹陷的褐色斑点,不断扩大成黑褐色病斑,中央色浅,有不规则的轮纹,上面着生小黑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盘。茎基部被害,出现深褐色水渍状病斑,后期略向内凹陷,造成枯茎、落叶。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组织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是翌年病害发生的初侵染源。分生孢子靠雨水飞溅传播,一般靠近地面的叶片先发病。昆虫及农具携带的病菌,都可能在适宜的条件下,从山药的伤口处侵染。病害发生后,在山药组织上会产生分生孢子,成为再次侵染的病原,以发病单株为中心,随风雨传播和农事操作完成再次侵染。一般于6月初田间出现零星病斑,前期病情发展缓慢,7月中旬雨季来临后进入盛发期,7~8月的降雨量是病害流行的决定因子,连阴雨天气有利于病害的流行。没有进行支架管理的山药田,田间环境郁闭,降雨后易形成局部的高温高湿小气候,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夏季多雨年份,适合该病害的发生为害,给山药生产带来严重减产。地上茎蔓进行支架管理的田块,田间通风透光良好,发病晚,发病轻。
防治方法
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和郁闭的田间环境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在生产上应采用控制田间小气候的栽培方法,辅以药剂防治对山药炭疽病进行综合防治。(1)栽培防治 采用支架栽培,加强通风透光,有利于雨季及时排水;山药收获后,集中清除田间病残体,消灭初侵染源。(2)药剂防治 零星发病时用5%菌毒清或40%氟硅唑等交替使用,对炭疽病进行预防,如遇多雨天气,雨后应及时补防。(3)发病前喷1:1:150的波尔多液,每10天1次,连喷2~3次;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再喷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每隔7天1次,连续喷2~3次。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被害照片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