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褐斑病 / 当归
病原
壳针孢(当归) Septoria sp.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粪壳菌纲 Sordariomycetes
地位未定 Incertae sedis
地位未定 Incertae sedis
壳针孢属 Septoria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粪壳菌纲 Sordariomycetes
地位未定 Incertae sedis
地位未定 Incertae sedis
壳针孢属 Septoria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分生孢子器球形、近球形、黑褐色,大小67.2~103.0μm×62.7~89.6μm。分生孢子针状,直、无色,端部较细,隔膜不清,大小22.3~61.2μm×1.2~1.8μm。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叶片、叶柄均可受害。叶面初生褐色小点,后扩展呈多角形、近圆形、红褐色斑点,大小1~2mm,边缘有褪绿晕圈。后期有些病斑中部褪绿变灰白色,其上生有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病斑汇合时常形成大型污斑,有些病斑中部组织脱落形成穿孔,有些病斑与细菌复合侵染呈油渍状。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器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翌年以分生孢子引起初侵染。生长期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温暖潮湿和阳光不足有利于发病。一般5月下旬开始发病,田间病害逐渐由发病中心向四周扩展,7月下旬至9月初是病害盛发期,田间发病率可由30%左右增长到80%以上,病害病情指数也可由30左右增长至80以上,9月中旬以后病情指数不再增加,进入病害衰退期,并持续至收获期。病情基数越大,发病越重;田间平均温度15℃~25℃、湿度高于75%有利于褐斑病的发生和蔓延。
防治方法
(1)栽培防治 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降低越冬病菌基数,以减少初侵染源;采用垄作栽植,合理密植,增加田间的通风透光等调控措施减缓病情扩展;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结合喷施高效低毒的杀菌剂等措施防治病害流行。(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施70%安泰生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药1125~1688g(有效成分)、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88~1050g(有效成分)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1~127g(有效成分),防效均可达71%以上,并且具有较好的增产作用。一般7~10天喷施1次,连续喷2~3次,交替使用药剂。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被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