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灰斑病 / 牛蒡
病原
牛蒡尾孢 Cercospora arcti-ambrosiae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座囊菌纲 Dothideomycetes
球腔菌目 Mycosphaerellales
球囊菌科 Mycosphaerellaceae
尾孢菌属 Cercospora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座囊菌纲 Dothideomycetes
球腔菌目 Mycosphaerellales
球囊菌科 Mycosphaerellaceae
尾孢菌属 Cercospora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子实体叶两面生,无子座或很小,分生孢子梗2~6根束生,淡褐色至褐色,顶端色淡,不分枝,正直或屈曲,0~2个膝状节,顶端近平截形,孢痕显著,2~10个隔膜,大小24~128μm×3~5μm。分生孢子鞭形,无色透明,正直至弯曲,基部近截形,顶端略尖,3~20个隔膜,大小25~160μm×3~41μm。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病菌主要为害叶片。叶片上,病斑近圆形,直径1~5mm,或不规则形,多个病斑连在一起形成更大斑,致使叶片枯死。病斑褐色至暗褐色,后期,中心部分转为灰白色,潮湿时两面生淡黑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子实体。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第二年春天,随着气温上升,温湿度合适时,产生分生孢子,孢子借气流传播到达寄主感病部位,萌发、侵入寄主,引起初次侵染。当年的病斑上又可形成大量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引起多次再侵染。在东北 7~8月发生,为害严重时病斑连成片,使叶片提前枯死。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合理轮作,与水稻或其他禾本科作物实行隔年轮作;秋季搞好清园,烧掉病株残体。(2)合理密植,及时除草 种植密度不宜过大;雨季来临前喷施农药,可选择75%百菌清500倍液等药剂。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被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