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参黑斑病 / 西洋参
病原
人参链格孢 Alternaria panax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座囊菌纲 Dothideomycetes
格孢腔菌目 Pleosporales
格孢腔菌科 Pleosporaceae
链格孢属 Alternaria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座囊菌纲 Dothideomycetes
格孢腔菌目 Pleosporales
格孢腔菌科 Pleosporaceae
链格孢属 Alternaria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在PDA培养基上,病菌生长前期为白色,菌丝生长一段时间后菌落变为灰黑色,培养基的背面为黑绿色。在培养基上一般难以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单生或簇生,褐色,顶端色淡,不分枝,具隔膜,直形或曲折,呈曲膝状,大小10~55μm×3~5μm。分生孢子单生或2~3个串生,倒棍棒形,黄褐色,咀喙逐渐变狭,孢身具3~8个隔膜,0~4个纵隔膜,隔膜处略收缩,大小34~90μm×12~18μm,咀喙0~3个隔膜,大小4~32μm×3~5μm。
分生孢子梗2~16根束生,褐色,顶端色淡,基部细胞稍大,不分枝,直或稍具一个膝状节,1~5个隔膜,大小16~64μm×3~5μm。分生孢子单生或串生,长椭圆形或倒棍棒形,黄褐色,有横竖隔膜,隔膜处稍有隘缩,顶部具稍短至细长的喙,色淡。该病菌主要侵染西洋参及五加科植物。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黑斑病菌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茎、花梗、果实等,但以叶片受害为主。叶片上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黄褐色至黑褐色,稍有轮纹,病斑多时常导致叶片早期枯落。茎上病斑椭圆形,黄褐色,向上、下扩展,中间凹陷变黑,上生黑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子实体,致使茎秆倒伏,参农俗称“疤拉杆子”。花梗发病后,花序枯死,果实与籽粒干瘪,果实受害时,表面产生褐色斑点,果实逐渐抽干,果实干瘪,提早脱落,俗称“吊干籽”。被害种子起初表面米黄色,渐次转为锈褐色。由黑斑病造成的根腐烂现象虽发生不普遍,但个别地区发病严重时,会造成减产。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参籽、宿根、参棚及土壤中越冬。在东北,5月中旬至6月上旬开始发病,7~8月发展迅速。病斑上形成的大量分生孢子可借风雨、气流飞散,在生育期内反复地引起再侵染,直至9月上旬。降雨量和空气湿度是人参黑斑病发生发展和流行的关键因素。根据多年的调查分析,已明确了黑斑病流行的气象指数,即7月中旬田间病情指数达到25~40,旬降雨量超过80mm,相对湿度在85%以上,平均气温15℃~25℃,病害将大流行。
防治方法
(1)加强田间管理 保持棚内良好的通风条件,夏季减少光照。做好秋季参园清理工作,将带菌的床面覆盖物,清除烧毁,防止再次感染。春、秋季畦面以0.3%硫酸铜或高锰酸钾进行消毒。施肥时注意氮、磷、钾的比例,可适当提高磷、钾肥的比例,控制氮肥,特别是铵态氮肥的施入。(2)选用无病种子,实行种子和参苗消毒 种子用多抗霉素200mg/kg或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泡24小时,或按种子重量的0.2%~0.5%拌种。移栽时用多抗霉素200mg/kg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浸泡参根1小时,凉干后定植。(3)参苗出土后及时用药预防 一般用0.3%硫酸铜消毒,展叶期喷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多抗霉素100~200mg/kg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药剂。生长期间发现病株,应及时清除,集中消毁。对严重病区可喷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再对健康参苗喷波尔多液1:1:120于叶面。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被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