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蓝根菌核病 / 菘蓝

病原
核盘菌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锤舌菌纲 Leotiomycetes
柔膜菌目 Helotiales
核盘菌科 Sclerotiniaceae
核盘菌属 Sclerotinia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菌核球形、豆瓣或鼠粪形,大小1.5~3mm×1~2mm。一般萌生有柄子囊盘4~5个,子囊盘盘状,淡红褐色,直径0.4~1.0mm。子囊圆筒形,大小114~160μm×8.2~11μm。子囊孢子椭圆形或梭形,大小8~13μm×4~8μm。侧丝丝状,顶部较粗。病菌寄主范围极广,可侵染32科160多种植物。药用植物受害重的有人参、川芎、延胡索、菘兰、丹参、菊花、红花、益母草、细辛、补骨脂及牛蒡等。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植株从苗期到成熟期均可发生。病菌为害根、茎、叶和荚果,以茎部受害最重。受害幼苗在茎基部产生水渍状褐色腐烂,引起成片死苗。植株茎部受害,通常在近地面黄弱叶片的叶柄与地表接触处首先发病,向上蔓延到茎部及分枝。病部水渍状,黄褐色,后变灰白色,组织软腐易倒伏。茎内外长有白色棉毛状菌丝层和黑色鼠粪状菌核。后期干燥的茎皮纤维如麻丝状。茎叶受害后,枝叶萎蔫,逐渐枯死。花梗和种荚也产生灰白色斑,不易结实或子粒瘪缩。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菌核在病残组织或菌核落在土壤中及混杂于种子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次侵染源。生长期适宜条件,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通过气流、风雨传至寄主表面萌发引起侵染,一般先为害花瓣及老黄叶,后菌丝由叶通过叶柄扩展到茎部。病部产生的菌丝也可通过植株间的接触传染蔓延,扩大为害;菌核还能直接产生菌丝侵染靠地面的枝叶和幼嫩植株引起发病。此病的发生与土壤菌核数量和环境条件关系密切。种子田在3~4月发病,4月下旬到5月为发病盛期。偏施氮肥、排水不良、田间湿度大、植株密集、通风透光差、雨后积水、茬口安排不当及连作,均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 收获时应尽量不使病组织遗留在地面;收获后深耕,将菌核翻于土层下或淹水促进菌核腐烂;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田块栽种;种植不要过密,以保持株间通风透光,降低表面湿度;水旱轮作或与其他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避免与十字花科作物轮作。避免过多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早施蕾薹肥,可以促使花期茎秆健壮,提高抗病力。带有菌核的种子播种前应通过筛选、水选等方法汰除混杂的菌核。(2)药剂防治 发病季节,可用50%速克灵1000~1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及65%代森锌400~600倍液喷药保护。药液应集中喷洒植株中下部,一般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此外,还可用草木灰石灰粉(1:3)撒施在植株中下部及地面,也有一定作用。消灭菌核可施石灰氮每亩20~30kg,应在收获后翻入土壤中。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被害照片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