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白绢病 / 丹参

病原
白绢薄膜革菌 Sclerotium rolfsii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
蘑菇纲 Agaricomycetes
无乳头菌目 Atheliales
无乳头菌科 Atheliaceae
小核属 Sclerotium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病原菌丝洁白、绢丝状,从中心向四周辐射状扩展。菌丝有横隔,分枝常呈直角,分枝基部略缢缩。 菌核大多圆形,直径为0.9~1.3mm。2~3个或多个菌核能互相联接在一起。菌核表生,球形或椭圆形,平滑而有光泽如油菜籽,由白色变黄褐色。内部白色,构成细胞多角形,表面的细胞色深而小。菌核萌发时其周围长出辐射状白色菌丝体。 病原菌在自然条件下不易产生担子。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丹参感病后从近地面的根茎处开始发病,逐渐向地上部和地下部蔓延。病部皮层呈水渍状变褐坏死,最后腐烂,其上出现一层白色绢丝状菌丝层,呈放射状蔓延,常蔓延至病部附近土面上;发病中后期,在白色菌丝层中形成黄褐色油菜籽大小的菌核。严重时腐烂成乱麻状,最终导致叶片枯萎,全株死亡。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丹参白绢病为土传病害。病菌以菌核、菌丝体在田间病株和病残体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形成菌丝侵染植株引起发病。连续干旱后遇雨可促进菌核萌发,增加对寄主侵染的机会。病株和土表的菌丝体可以通过主动生长侵染邻近植株。菌核形成后,不经过休眠就可萌发进行再侵染。菌核在高温高湿下很易萌发,菌核随土壤水流和耕作在田间近距离扩展蔓延。丹参整个生长季节均有白绢病发生,6~9月为发病高峰期。高温多雨季节发病重,田间湿度大、排水不畅的地块发病重,酸性砂质土易发病,连作地发病重。丹参白绢病在我国丹参产地均有发生,严重发生年份造成丹参产量大幅度下降。
防治方法
(1)加强田间管理 选择无病地种植,病地实行轮作;采用深沟高厢栽培,防止田间积水;病害发生初期,及时拔除病株,并用井冈霉素或木霉制剂等处理病穴土壤和邻近植株。(2)种子和种根消毒 播种前,选择新鲜、饱满、成熟度一致的无病种子在25℃~30℃温水中浸种24小时,然后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6小时。种根栽种前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3~5分钟,捞出晾干后栽种。(3)药剂防治 整地前,育苗地和栽培地每亩撒施1.5kg哈茨木霉菌;发病初期,可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粉锈宁2000倍液等药液浇灌病株茎基部,7~10天1次,连续灌2次。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被害照片
  • 丹参 丹参白绢病[19507]©丁万隆 2024-07-07
  • 丹参 丹参白绢病[19508]©丁万隆 2024-07-07
  • 丹参 丹参白绢病[19509]©丁万隆 2024-07-07
  •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