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褐斑病 / 薯蓣
病原
薯蓣柱盘孢 Cylindrosporium dioscoreae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锤舌菌纲 Leotiomycetes
柔膜菌目 Helotiales
0.0 Ploettnerulaceae
柱盘孢属 Cylindrosporium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锤舌菌纲 Leotiomycetes
柔膜菌目 Helotiales
0.0 Ploettnerulaceae
柱盘孢属 Cylindrosporium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分生孢子盘叶两面生,聚生或散生,初埋生,后突破表皮而外露,直径144~480μm。分生孢子梗,长圆柱形,无色至浅色,单胞,不分枝,正直或微弯,大小17~29μm×3~3.5μm。分生孢子,针形,无色透明,两端较圆或一端较尖,正直或微弯,2~3个隔膜,大小28~67μm×2~3μm。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病菌主要为害叶片,植株下部叶片首先发病,叶柄、茎蔓也可受害。发病初期,叶面病斑黄色或黄白色,边缘不明显。病斑不断扩大,并受叶脉所限,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直径2~5mm,黄色,边缘不清。后期,病斑周缘变褐色微突出,中心部分淡褐色,散生黑色小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盘,有时形成暗褐色的边缘。同时,在叶面长出无数白色小点,即分生孢子盘上大量聚集的分生孢子。严重发生时,病斑汇合,叶片穿孔枯死。叶柄及茎蔓亦受害。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盘和菌丝体在播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条件适宜时,病残体上的病菌就会形成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在植株的下部叶片首先发病,形成初次侵染。当病原菌侵入茎叶后,菌丝在茎叶组织中细胞间生长,在皮下形成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后会突破茎叶的表皮,当遇到适宜的湿度和温度,经过1~2天的潜伏,分生孢子就可以萌发再次侵染,导致病害快速蔓延。氮肥过多时容易发病。不同山药品种对褐斑病抗性存在差异。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选地势较高,土地肥沃地块种植,要深翻地,精细整地。实行轮作,避免连作。清洁田园,扫除枯叶残叶,减少越冬菌源。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合理灌水,雨后排除田间积水。(2)化学防治 从6月初开始,每隔7~10天1次喷洒1:1:200波尔多液,连续喷2~3次。发病严重时,喷洒80%代森锰锌600倍液、40%福星乳油8000倍液或50%福美双粉剂500~600倍液,隔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被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