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圆斑病 / 三七
病原
槭菌刺孢 Mycocentrospora acerina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粪壳菌纲 Sordariomycetes
地位未定 Incertae sedis
地位未定 Incertae sedis
菌刺孢属 Mycocentrospora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粪壳菌纲 Sordariomycetes
地位未定 Incertae sedis
地位未定 Incertae sedis
菌刺孢属 Mycocentrospora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疏展,初期生无色菌丝,3天后在光照条件下菌落出现红色,10天后菌落渐变成褐色至黑褐色。
菌落体有隔,表生或埋生,4~7μm宽。
随着菌落色泽加深,菌落中央菌丝细胞膨大,变深褐色,形成大量念珠状串生的厚垣孢子。
孢子长椭圆形或矩圆形,大小15~30μm×15~20μm。
分生孢子梗屈膝状,淡褐色,分枝,有隔膜,合轴式延伸,大小7~24μm×4~7μm。产孢细胞合生,圆桶形,孢痕平截。
分生孢子单生、顶侧生,无色或淡橄榄色,倒棍棒状,光滑,大小54~250μm×7~14μm,4~16个隔膜,隔膜处微突起,基部平截,顶部逐渐变细形成长喙,直或弯,分隔处不收缩或稍有收缩,有或无基部附属刺。
少数孢子具有一个从基部细胞侧生出的刺状附属丝,大小25~124μm×2~3μm。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该病发生在三七的各个部位,叶上病斑初期水渍状,后变为褐色,圆形,直径5~20mm,随后病斑合并腐烂。叶柄和枝柄受害呈暗褐色水渍状缢缩,脱落;茎秆受害后病斑变褐折垂。潮湿环境下病斑表面生稀疏白色霉层。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三七圆斑病的发病率随产区海拔的升高而增加,主要集中于海拔1700m以上,且发病早、持续时间长、危害重,说明圆斑病的发生与低温有关。地势低凹的三七园因空气流通不畅湿度过大,有利于圆斑病的发生。日平均温度在16℃~22℃,空气相对湿度在80%以上,并持续3天以上时,三七圆斑病开始发生。持续的天数越长,圆斑病的危害越严重。当温度高于28℃和空气相对湿度低于60%时,圆斑病停止发生。该病发生于雨季的7~9月,最初发生时均从田畦边开始,靠雨水飞溅传播。病情随着连续阴雨天数的延长而加重,当阴雨连续7天以上时,将造成全园三七叶片脱落。
防治方法
(1)加强田间管理 圆斑病发生季节宜打开园门,以降低空气相对湿度。注意荫棚透光率在适宜三七生长的范围内。发病初期要及时清除病株,并对发病中心施药防治。雨季来到之前要及时修补过稀的荫棚,并在厢沟内铺撒覆盖物,以防止从沟内飞溅起带有病菌的水滴到三七植株上。
(2)药剂防治 可选用40%福星4000倍液+春雷霉素800倍液或1.5%多抗霉素150倍液等药剂,限采挖两个月前使用。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被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