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菌核病 / 人参
病原
人参核盘菌 Sclerotinia schinseng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锤舌菌纲 Leotiomycetes
柔膜菌目 Helotiales
核盘菌科 Sclerotiniaceae
核盘菌属 Sclerotinia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锤舌菌纲 Leotiomycetes
柔膜菌目 Helotiales
核盘菌科 Sclerotiniaceae
核盘菌属 Sclerotinia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菌丝白色,绒毛状。菌核黑色,不规则形,大小不一,通常为0.6~5.5mm×1.7~15.0mm。在适宜条件下,菌核可萌发并形成子囊盘。子囊孢子单生,无色,椭圆形。有性世代在自然条件下不易产生。病原菌生长的适温为12℃~18℃,最适温度15℃。其野生寄主有洋乳和沙参等。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根,茎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参根被害后,初期在表面生少许白色绒状菌丝体。随后内部迅速腐败、软化,细胞全部被消解殆尽,只留下坏死的外表皮。表皮内外形成许多鼠粪状的菌核。发病初期,地上部分与健株无明显区别,不易早期发现。后期地上部表现萎蔫,极易从土中拔出。此时,地下部早已溃烂不堪。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菌核在病根或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合适时,萌发出菌丝侵染参根。人参菌核病菌是低温菌,从土壤解冻到人参出苗为发病盛期。在东北4~5月为发病盛期,6月以后,气温、土温上升,基本停止发病。地势低洼,土壤板结,排水不良,低温、高湿及氮肥过多是人参菌核病发生和流行的有利条件。9月中下旬,土温降到6℃~8℃,病害又有所发展。有性世代在病害流行、传播中不占重要地位。
防治方法
(1)选择排水良好,地势高燥的地块栽参。早春注意提前松土,防止土壤湿度过大,且利于提高土温。
(2)出苗前用1%硫酸铜溶液或1:1:100波尔多液进行床面消毒;及时发现并拔除病株,再用生石灰或1%~5%的石灰乳消毒病穴。
(3)发病初期用药剂灌根,可选择的药剂有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移栽前用上述药剂处理,可达到预防发病的作用。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被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