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霜霉病 / 菊花

病原
病原菌为一种霜霉 Peronospora radii
科属分类
假菌界 Chromista
卵菌门 Oomycota
霜霉纲 Peronosporea
霜霉目 Peronosporales
霜霉科 Peronosporaceae
霜霉属 Peronospora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孢囊梗单生或丛生,由气孔伸出,无分隔,主干基部膨大,大小225~412μm×7.8~11.8μm,主梗是全长的1/2~3/4,冠部呈3~7次叉状分枝,顶端呈2~3叉分枝,直角或锐角,顶枝长7.8~11.8μm,端细,基部稍粗,顶枝端钝圆,略膨大,孢囊梗3~5次分叉,第1分叉不对称,大小286~707μm×9~16μm,主干长192~473μm,末端分叉近直角,长7.8~157μm,直或弯,端尖;孢子囊椭圆形,无色,无乳突,大小23~33μm×17~27μm,萌发后产生芽管。该菌主要侵染贡菊、滁菊、亳菊。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病菌主要为害叶片,也能为害叶柄、嫩茎、花梗及花蕾。叶片正面出现界限不清的斑块,在叶背的病斑上产生污白色至淡褐色霜霉,病叶有时向上皱缩卷曲,常导致幼苗和成株叶片变黄褐色枯死。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病菌在留种母株新生的脚芽或病区的野生菊花上越冬。3月上旬发病,春季多雨时病害易流行。为低温高湿病害。5月上旬停止发展,病菌潜伏在病株上越夏。9月中下旬湿度大的地块先发病。春秋季节多雨或虽无雨但日夜温差大、雾露重也易引起发病。危害江苏、安徽等省的贡菊。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与禾本科作物实行轮作;选用抗病品种;及时清除菊花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侵染来源;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防止积水及湿气滞留。(2)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喷洒58%瑞毒锰锌500倍液,或25%瑞毒霉与65%代森锌按1:2混合后的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隔10天左右喷1次,共施2~3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被害照片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