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叶霉病 / 芍药

病原
牡丹枝孢霉 Cladosporium paeoniae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座囊菌纲 Dothideomycetes
煤炱目 Capnodiales
枝孢霉科 Cladosporiaceae
枝孢属 Cladosporium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分生孢子梗3~7根簇生,黄褐色,线形,有3~7个隔膜,大小27~73μm×4~5μm。分生孢子纺锤形或卵形,1至多个细胞,黄褐色,大小10~13μm×4~4.5μm。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叶霉病又称红斑病,是芍药上最常见的叶斑病,导致叶片早枯,为害极其严重。病菌主要为害叶片,也侵染茎及花冠等。叶上病斑圆形,直径6~15mm,紫褐色,逐渐扩大后微具淡褐色轮纹,周围暗紫褐色,常在背面生墨绿色绒霉层。后期病斑相互汇合引起叶枯。茎部受害,病斑长条形,紫褐色,稍隆起或凹陷,发生在叶柄基部分叉处时易在病部折断。萼片、花瓣上的病斑为紫红色小点,严重时边缘枯焦。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随病残体遗留地面越冬,病菌还能在上年分株后遗留在种植圃旁的芍药肉质根上腐生。翌年春气候适宜的情况下病组织上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气流传播,分生孢子在寄主表面萌发后,可直接侵入,但经风雨泥浆反溅或叶片嫩茎自然生长中细毛脱落所造成的细微伤口,则更有利于侵入。田间叶茎上病斑于3月出现,至5~6月梅雨季或秋末潮湿时才形成子实体,时间长达二个月以上,再侵染过程中病斑扩展也很慢,要到8月中旬病斑才形成墨绿色霉层。夏季高温少雨对病菌子实体的形成、孢子萌发及菌丝的生长都不利。因此,病菌很可能只有一次再侵染。病害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病菌越冬后初次侵染的数量。植株生长郁闭,田间高湿,能促进发病。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秋季和早春彻底清除地面病残落叶,剪除茎基残余部分,并加垫肥土(厚约15cm)作屏障;对分株后残留的芍药肉质根也要清除干净;严格控制栽种密度,增强田间通风透光强度;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2)药剂防治 早春植株萌发前,地面喷洒1次波美3~5度石硫合剂。根据病害发生规律,在3月初进行第1次喷药,以后隔半月喷药1次,连续喷洒3次。7月中旬喷洒1次1:1:150波尔多液保护植株;发病期选用50%代森锰锌500倍液或50%万霉灵600倍液喷雾2次。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被害照片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