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菌核病 / 北细辛

病原
细辛核盘菌 Sclerotinia asari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锤舌菌纲 Leotiomycetes
柔膜菌目 Helotiales
核盘菌科 Sclerotiniaceae
核盘菌属 Sclerotinia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在PDA上,菌丝体沿基质生长,菌落较薄,近无色至淡白色,经5~8天产生白色菌核,以后变为黑色菌核。菌核在春季萌生1~9个子囊盘,上生大量子囊孢子进行侵染发病。细辛核盘菌无性世代生长温度范围为0℃~27℃,适宜温度为7℃~15℃,属低温菌。菌核在2℃~23℃条件下均可以萌发,处理后5~15天开始萌发。萌发方式是产生菌丝体,未见产生子囊盘。该菌仅发现侵染细辛,未见侵染其他植物。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细辛菌核病是一种全株性腐烂型病害,能为害植株的地上和地下部分。导致发生苗腐、芽腐、根腐、柄腐、叶腐和果腐等症状。(1)苗腐 移植前的1~3年幼苗均可发病。一般多在幼根产生褐色腐烂病斑,其上有短绒状的菌丝体,很快变成小白点和小菌核。病苗生长不良,根系很少,常常造成茎叶枯萎状,甚至死亡。受害较轻者,可使叶片变黄。幼茎发病,开始呈粉红色。并生有白色菌丝体。苗床自然发病,多从个别幼苗开始,逐渐向周围蔓延,造成大片死亡。(2)芽腐 芽腐在田间发病有两个时期,可分为春芽发病和秋芽发病,是成株期受害最重和损失最大的时期。秋芽发病:8月间新形成的细辛越冬芽,粗壮,淡紫色。病原菌侵入后局部变湿润软腐状,以后全芽变紫红色而腐烂,其上产生白色菌丝体,如发病较晚,因低温有的产生菌核很少,或不产生。病菌通过根茎很快传染到根部,使根部变为褐色腐烂,产生根腐型症状。细辛成株具有很多芽苞。秋芽染病较晚,或只有局部发生,到了春季仍可萌发。此时芽苞开始萌发,并变成绿色。病芽呈粉色软腐状,外生白色的菌丝体,后集结为白色至黑色小菌核。(3)根腐 苗期和成株期都可发生根腐,以春、秋两季发生最重。开始多从根茎开始发病,局部变成褐色腐烂,进而导致全株腐烂。根外发生白色菌丝体,蔓延形成较大的白色菌丝团,后变为黑色菌核。主根处菌核形状较大,细根上则较小,一般大小2~30µm×2~15µm。菌核发生数目较大,每平方米较大细辛根际可产生菌核100~200枚。叶柄发病多从根腐蔓延或土壤传播而来,也发生白色绒状菌丝层,以后也变成菌核,叶柄腐烂,使叶片猝倒地面而干枯。果腐发生在果柄和果实上,最初发病处呈淡紫色,以后有白色绒状物,最后变为菌核。病果呈软腐状,轻病果也能结实,但是种子干瘪。叶腐较少见,但在重病区,叶片也会发生水渍状褐色腐烂病斑。地上病部产生菌核均很小。成株期发生的芽腐、根腐主要在春秋两季为害较重,经常造成全株性腐烂而死。柄腐、果腐及叶腐多发生在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是病害扩展的主要时期。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细辛菌核病菌以菌丝体和菌核在病残体、土壤和带病种苗上越冬。主要侵染来源为菌丝体,从细辛根、茎、叶侵入。病菌以穿透方式侵入,潜育期一般为22~48小时。病菌的侵染力以新生菌丝体最强;老化菌丝体较弱;形成白色菌核后则难于侵染。在自然条件下,菌核萌发主要产生子囊盘。4月中下旬细辛出土不久菌核开始萌发,5月上旬子囊盘出土,子囊孢子主要从伤口侵入,造成初侵染。6月上旬以后,平均地温上升至18℃~20℃,虽然温度稍高,但仍在发病适宜温度范围内,故6月是该病发病的高峰期。7~8月该病暂时停止发展。9月以后,地温显著下降到20℃以下,病株内病菌菌丝体可由有病的叶柄、芽苞和根部,造成秋芽和越冬芽发病。11月以后,当地温下降到0℃以下,病株体和病残体上的菌丝体开始进入越冬休眠,等到翌年气温上升再度发病为害。病害在苗床内传染,多先在发病中心病株周围发病,通过耕耘和病健根交接传病,尤以顺垄传病较快,逐渐扩大蔓延,再形成成片死亡。
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种苗和种苗消毒,可用50%速克灵800倍液浸种苗4小时。(2)早春于细辛出土前后及时排水,降低土壤湿度。及时锄草、松土以提高地温,均能大大减轻细辛菌核病的发生与蔓延。在松林下杂草少、有落叶覆盖和保水好的地块实行免耕栽培,防止病菌在土壤中传播。(3)田间锄草前应仔细检查有无病株,防止锄头传播土壤中的病菌。发病早期拔除重病株,移去病株根际土壤,用生石灰消毒,配合灌施速克灵或多菌灵等药剂,铲除土壤中的病原菌。(4)发病初期进行药剂浇灌防治。可采用药剂有50%速克灵800倍液、菌核利300倍液、50%多菌灵200倍液加50%代森铵800倍液。每平方米施用药量2~8kg,以浇透耕作土层为宜。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被害照片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