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白绢病 / 黄芩

病原
白绢薄膜革菌 Sclerotium rolfsii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
蘑菇纲 Agaricomycetes
无乳头菌目 Atheliales
无乳头菌科 Atheliaceae
小核属 Sclerotium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病原菌丝洁白、绢丝状,从中心向四周辐射状扩展。菌丝有横隔,分枝常呈直角,分枝基部略缢缩。 菌核大多圆形,直径为0.9~1.3mm。2~3个或多个菌核能互相联接在一起。菌核表生,球形或椭圆形,平滑而有光泽如油菜籽,由白色变黄褐色。内部白色,构成细胞多角形,表面的细胞色深而小。菌核萌发时其周围长出辐射状白色菌丝体。 病原菌在自然条件下不易产生担子。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黄芩白绢病为黄芩地下部主要病害,病菌主要为害主根。发病初期地上部叶片正常,根部出现褐色病斑,病斑上长有灰白色菌丝体,并黏结土粒覆盖在病斑上,随着病程的发展主根腐烂,局部组织变绿,地上部开始萎蔫,叶片出现褐色斑点呈叶枯症状。后期主根皮层全部腐烂,仅保留部分纤维状物及黑褐色木质芯,根周围及土壤中产生许多褐色粒状菌核。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菌核在土壤中越冬。越冬的病原菌成为第2年初侵染源。当温度湿度适宜时,越冬的病原菌开始生长蔓延,侵入寄主引起发病。一般情况下此病只能引起局部组织发病,但遇到多雨年份,部分菌核和菌丝被冲散而随水流传播。高温多雨多湿病菌生长快,为害程度加重。病菌生长温度范围为10℃~38℃,发病的适宜温度是30℃~34℃。每年7~8月为该病盛发期,地势低洼易积水的地块发病加重。
防治方法
(1)选择地势高的、通风好的、土壤疏松的地块种植。与禾本科作物轮作3~5年。(2)发病初期将病株连土一起去除销毁,并在病穴周围灌药或撒石灰粉消毒,灌药可选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被害照片
  • 黄芩 黄芩白绢病[19629]©丁万隆 2024-07-07
  • 黄芩 黄芩白绢病[19630]©丁万隆 2024-07-07
  •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