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白绢病 / 黄连
病原
白绢薄膜革菌 Sclerotium rolfsii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
蘑菇纲 Agaricomycetes
无乳头菌目 Atheliales
无乳头菌科 Atheliaceae
小核属 Sclerotium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
蘑菇纲 Agaricomycetes
无乳头菌目 Atheliales
无乳头菌科 Atheliaceae
小核属 Sclerotium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病原菌丝洁白、绢丝状,从中心向四周辐射状扩展。菌丝有横隔,分枝常呈直角,分枝基部略缢缩。
菌核大多圆形,直径为0.9~1.3mm。2~3个或多个菌核能互相联接在一起。菌核表生,球形或椭圆形,平滑而有光泽如油菜籽,由白色变黄褐色。内部白色,构成细胞多角形,表面的细胞色深而小。菌核萌发时其周围长出辐射状白色菌丝体。
病原菌在自然条件下不易产生担子。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病原菌菌丝先侵染黄连根茎处,使叶片先在叶脉上出现紫褐色,后逐渐扩大到全叶,枯叶上有白色绢丝状茵丝和油菜籽大小的菌核。菌核初为白色,逐渐变为黄褐色。由于根、茎腐烂,输导组织被破坏,植株逐渐枯死。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4月下旬始发,6月上旬至8月上旬为发病盛期。高湿多雨容易发病。菌核无休眠期,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较强,菌核能在土中存活5~6年,但在水中只有3~4个月即死亡。
防治方法
(1)与玉米实行5年以上的轮作。(2)发现病株立即拔除烧毁,并用石灰粉处理病穴;发病初期用50%退菌特500倍液喷洒,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被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