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立枯病 / 人参

病原
立枯丝核菌 Rhizoctonia solani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
蘑菇纲 Agaricomycetes
鸡油菌目 Cantharellales
角担菌科 Ceratobasidiaceae
丝核菌属 Rhizoctonia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初淡灰色,后褐色。 菌丝体棉絮状、蛛丝状,有隔,直径8~12μm,分枝呈直角,分枝处缢缩,离分枝处不远有一隔膜,以后菌丝变为淡褐色,分枝与隔膜增多。 老熟菌丝深褐色。老熟菌丝常形成成串的桶形细胞、逐渐聚集交织形成菌核,菌核无定形,大小不等,淡褐色至黑色,质地疏松,表面粗糙,大小如油菜籽,紧贴病部表面。病菌不产生无性孢子。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腐烂,坏死,变色
为害特点
发病部位主要在幼苗的茎基部,距土表3~6cm的干湿土交界处。发病初期,茎基部呈现黄褐色的凹陷长斑,被害组织逐渐腐烂、缢缩。严重时,病斑深入茎内,环绕整个茎基部,破坏输导组织,致使幼苗倒状、枯萎死亡。出土前遭受侵染,小苗不易出土,幼芽在土中即烂掉。在田间,中心病株出现后,迅速向四周蔓延,幼苗成片死亡。病部及周围土壤常见有菌丝体。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菌核在病株残体内或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来源。丝核菌可在土壤中存活2~3年。5~6cm土层内温度、湿度合适,菌丝便在土壤中迅速蔓延,从伤口或直接侵染幼茎为害。菌核则可借助雨水、灌溉水及农事操作而传播。在东北,6月下旬是立枯病的盛发期,有时可延至7月上旬。高温干燥,土温在16℃以上,湿度在20%以下,病菌便停止活动。早春雨雪交加,冻化交替常导致立枯病大流行。黏重土壤的低洼地块是立枯病发生的危险区域,播种过密使参苗拥挤,影响空气流通,增加了参苗之间相互感染的机会。过厚的覆盖物在保持土壤湿度的同时,早春影响土壤温度的增加,造成出苗缓慢,而有利于病原菌的侵染。
防治方法
(1)土壤处理 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15g/m2,拌入约5cm土层内进行土壤消毒。也可在早春参苗出土后,用300~500倍上述药液浇灌床面。(2)加强栽培管理 选择土质肥沃、疏松通气的土壤,最好是砂壤土做苗床,要做高床,以防积水,并注意雨季排水。出苗后勤松土,以提高土温,使土壤疏松,通气良好。覆盖物不宜过厚。发现病株立即拔掉。(3)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7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叶面及茎基部喷洒,每7~10天喷1次。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被害照片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