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炭疽病 / 芍药

病原
炭疽菌(芍药) Colletotrichum sp.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粪壳菌纲 Sordariomycetes
小丛壳目 Glomerellales
小丛壳科 Glomerellaceae
刺盘孢属 Colletotrichum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病菌分生孢子盘圆盘形,生于寄主角质层或表皮下,其上通常有刚毛,刚毛褐色至暗褐色,光滑,由基部向顶端渐尖,具分隔。分生孢子生于线形的分生孢子梗上,分生孢子梭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略弯曲,单胞,透明,无色。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坏死
为害特点
炭疽病可为害芍药的茎、叶、叶柄、芽鳞和花瓣等部位。对幼嫩的组织为害最大。茎部被侵染后,初期出现浅红褐色、长圆形、略下陷的小斑,后扩大呈不规则形大斑,中央略呈浅灰色,边缘为浅红褐色,病茎歪扭弯曲,严重时会引起折伏。幼茎被侵染后能快速枯萎死亡。叶片受侵染时,沿叶脉和脉间产生小而圆的小斑,颜色与茎上病斑相同,数日后扩大成不规则形黑褐色大病斑,后期病斑可形成穿孔。幼叶受害后皱缩卷曲。芽鳞和花瓣受害常发生芽枯和畸形花。遇潮湿天气,病部表面便出现粉红色略带粘性的分生孢子堆,为病菌分生孢子和胶质的混合物。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株和病残体上越冬。翌年环境条件适宜时,越冬菌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飞溅、昆虫或人为活动等传播进行初侵染。发病后病斑上产生新的分生孢子,不断反复侵染传播,扩大危害。分生孢子多从伤口侵入,也可从寄主表皮直接侵入,潜育期一般7天左右。此病的发生与温湿度关系密切,一般在高温多雨的8~9月病害发生较严重。种植过密,浇水不当,如晚间浇水,水分容易在叶面滞留,有利病菌分生孢子萌发侵入,发病也较重。
防治方法

(1)清除病源 病害流行期及时摘除病叶,防止再次侵染为害。秋冬彻底清除地面病残体连同遗留枝叶,集中高温腐沤,减少翌年初侵染源。

(2)加强栽培管理 严格控制栽种密度,增强田间通风透光强度;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3)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选用50%甲基托布津湿性粉剂8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等药剂,每7~8天喷1次,连喷2~3次,喷药遇雨后补喷。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被害照片
  • 芍药 芍药炭疽病[16180]©刘赛 2023-08-28
  • 芍药 芍药炭疽病[16181]©刘赛 2023-08-28
  • 芍药 芍药炭疽病[16183]©刘赛 2023-08-28
  • 芍药 芍药炭疽病[16184]©刘赛 2023-08-28
  • 芍药 芍药炭疽病[16185]©刘赛 2023-08-28
  • 芍药 芍药炭疽病[14201]©刘赛 2023-06-17
  • 芍药 芍药炭疽病[14203]©刘赛 2023-06-17
  • 芍药 芍药炭疽病[14204]©刘赛 2023-06-17
  • 芍药 芍药炭疽病[2184]©刘赛 2022-10-05
  • 芍药 芍药炭疽病[2185]©刘赛 2022-10-05
  • 芍药 芍药炭疽病[2186]©刘赛 2022-10-05
  • 芍药 芍药炭疽病[2188]©刘赛 2022-10-05
  • 芍药 芍药炭疽病[697]©刘赛 2022-06-16
  • 芍药 芍药炭疽病[699]©刘赛 2022-06-16
  • 芍药 芍药炭疽病[700]©刘赛 2022-06-16
  •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