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紫纹羽病 / 蒙古黄芪
病原
桑卷担菌 Helicobasidium mompa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
柄锈菌纲 Pucciniomycetes
卷担菌目 Helicobasidiales
卷担菌科 Helicobasidiaceae
卷担子菌属 Helicobasidium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
柄锈菌纲 Pucciniomycetes
卷担菌目 Helicobasidiales
卷担菌科 Helicobasidiaceae
卷担子菌属 Helicobasidium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菌丝层扁平,紫绒状,由5层组成,在外层着生担子和担孢子。担孢子无色,圆筒状,大小25~40μm×4~6μm,向一方弯曲,有隔膜3个,分成4个细胞,在每个细胞上各长出1个小梗。小梗无色,大小5~15μm×3~4.5μm。担孢子着生在小梗上,无色、单胞、卵圆形、顶端圆,基部尖,大小16~19μm×6~6.4μm。菌核半球形,紫色,大小1.1~1.4mm×0.7~1.0mm,剖面外层紫色,内部黄褐色至白色。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罹病黄芪由地下部须根首先发生,以后菌丝体不断扩大蔓延至侧根及主根。病根由外向内腐烂,流出褐色、无臭味的浆液。皮层腐烂后,易与木质部剥离。皮层表面有明显的紫色菌丝体或紫色的线状菌索。后期,在皮层上生成突起的深紫色不规则的菌核。有时,在病根附近的浅土中见紫色菌丝块。菌丝体常自根部蔓延到地面上,形成包围茎基的一层紫色线状皮壳,即为病原菌菌膜。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菌核在土壤内可存活3~4年之久,翌年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菌核萌发侵入黄芪,引起发病。一般在6月下旬开始发病,7~9月受害最重。土壤黏重,重茬地,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实行轮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3~4年后再种。每亩施石灰氮20~25kg作基肥,经两周后再播种。
(2)清除田间病残组织,集中烧毁或沤肥。发现中心病株及时连根带土移出田间,防止菌核、菌索散落土中。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被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