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白粉病 / 牛蒡

病原
苍耳单丝壳 Sphaerotheca fuliginea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锤舌菌纲 Leotiomycetes
柔膜菌目 Helotiales
白粉菌科 Erysiphaceae
单囊壳属 Sphaerotheca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闭囊壳球形,褐色,聚生或散生,直径65~118μm,附属丝3~7根,丝状,内含1个子囊,子囊短椭圆形。 子囊内含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无色透明,大小14~27μm× 11~19μm。 菌丝体外生,产生吸器深入寄主细胞内吸取养分,表面粉状物即为病菌的营养体和繁殖体。 分生孢子梗侧生于菌丝上,基部不膨大,分生孢子串生,椭圆形,无色,单胞,大小16.2~43.2μm×5.4~13.5μm。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病菌以为害叶片为主,茎秆等其他部位也都不同程度受害。在叶片上,叶两面生白色粉状小斑(粉状物即为病菌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逐渐扩大连在一起,布满叶片,叶片开始绿色,以后逐渐变黄,最后枯死。后期粉状斑上长出黑色小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在东北,闭囊壳9月成熟。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闭囊壳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翌春,雨后闭囊壳吸水释放出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借助风雨传播,条件适宜时萌发侵入寄主,引起初侵染。初侵染产生的病斑很快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不断引起再侵染。在干旱季节,若早、晚有大雾或露水也能导致病害严重发生。病叶枯死或进入深秋后即产生闭囊壳越冬。重茬田,种植过密,通风不良,氮肥偏多,地上部生长过旺,牛蒡叶片等组织过嫩的田块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在秋季或早春彻底清除田间的病残体及田块周围的瓜类等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初侵染菌源。(2)发病前喷施波尔多液(1:1:200),发病初期及时喷施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29%比萘·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等药剂防治。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被害照片
  • 牛蒡 牛蒡白粉病[19501]©丁万隆 2024-07-07
  • 牛蒡 牛蒡白粉病[19502]©丁万隆 2024-07-07
  •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