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炭疽病 / 山茱萸
病原
围小丛壳 Glomerella cingulate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粪壳菌纲 Sordariomycetes
小丛壳目 Glomerellales
小丛壳科 Glomerellaceae
小丛壳属 Glomerella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粪壳菌纲 Sordariomycetes
小丛壳目 Glomerellales
小丛壳科 Glomerellaceae
小丛壳属 Glomerella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病菌主要为害果实,也为害枝条和叶片。幼果染病多从果顶开始发病,然后向下扩展,病斑黑色,边缘红褐色,严重时全果变黑干缩,一般不脱落。青果染病,初在绿色果面上生圆形红色小点,逐渐扩展成圆形至椭圆形灰黑色凹陷斑,病斑边缘紫红色,外围有不规则红色晕圈,使青果未熟先红。后期在病斑中央生有小黑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黑色小粒点及橘红色孢子团。果实染病后,还可沿果柄扩展到果苔,果苔染病后,又从果苔扩展到果枝的韧皮部,造成枝条干枯死亡。叶片染病,初在叶面上产生红褐色小点,后扩展成褐色圆形病斑,边缘红褐色,周围具黄色晕圈。严重时叶片上有十多个至数十个病斑,后期病斑穿孔,病斑多时连成片致叶片干枯。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盘在病果、病果苔、病枝、病叶等病残组织上越冬。4月中下旬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病原菌主要通过伤口,也可直接侵入。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传播进行再侵染。分生孢子也能借雨水飞溅传播。叶片一般于4月下旬发病,5~6月进入发病盛期。5月上旬出现病果,6~8月果实进入发病盛期。炭疽病从植株的下部果实先发病,逐渐向上蔓延。田间越冬菌源多,4~5月多雨的条件下发病早且重。山茱萸花果期若遇多雨潮湿天气及管理粗放的种植园及老龄、生长衰弱的树体发病重。不同种质类型的山茱萸炭疽病的发病程度存在差异,石磙枣、珍珠红、马牙枣发病较轻,且果大、肉厚、色泽鲜红。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选用抗病丰产品种,如石磙枣、珍珠红、马牙枣等类型。②及时摘除病果,清除地面上的病残体,深秋冬初剪掉病枝,带出园外进行深埋或集中烧毁,以减少初侵染菌源。(2)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喷药,可选用25%咪鲜胺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2%松脂酸酮乳油600倍液、1:2:200倍式波尔多液。每隔10天喷施1次,共3~4次。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被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