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白粉病 / 川芎

病原
独活白粉菌 Erysiphe heraclei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锤舌菌纲 Leotiomycetes
柔膜菌目 Helotiales
白粉菌科 Erysiphaceae
直针壳属 Erysiphe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菌丝体生于叶的两面,消失至存留。 分生孢子近柱形,少数桶形至柱形,大小20.3~40.6μm×12.7~17.8μm。 附属丝7~38根,典型地分枝1(~5)次,近双叉状或不规则地分枝,少数不分枝,弯曲至近直,长度为子囊果直径的0.5~1.5倍,长30~165μm,上下近等粗或在上部精细,宽2.8~8.9μm,壁薄,平滑,有时微粗糙,有0~3个隔膜,淡黄色至近无色,少数在下半部浅褐色; 闭囊壳散生至近聚生,暗褐色,扁球形,直径75~120μm。附属丝丝状、近二叉状或不规则分枝,大小30~125μm×3.8~8.9μm,表面平滑至微粗糙,0~3个隔膜。 子囊2~7个,近卵形、广卵形、近球形或不规则卵形,有短柄,少数无柄,大小45.7~83.8μm×30.5~49.5μm。 子囊孢子3~5个,椭圆形,少数卵形,带黄色,大小19.1~25.4μm×12.7~15.2μm。 有性阶段产生子囊果。 子囊果一般在茎叶表面散生至近聚生,暗褐色,扁球形,直径80~112μm; 壁细胞不规则多角形,直径5.1~18.8μm,附属丝7~38根,有不规则的分枝或双又分枝,少数不分枝,长度为子囊果直径的0.5~1.5倍,有0~3个隔膜,近无色,基部多呈淡褐色。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叶片、叶柄、茎秆和花梗均能受害。被害部位表面出现白色粉状霉层,为病菌无性阶段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粉层逐渐消失,并产生黑色颗粒状物,为病菌有性阶段闭囊壳。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6月下旬开始至7月高温高湿时发病严重,先从下部叶发病,叶片和茎秆上出现灰白色的白粉,后逐渐向上蔓延,后期病部出现黑色小点,严重时使茎叶变黄枯死。除为害川芎外,还可为害防风、蛇床子等药材。
防治方法
(1)冬季收获后及时清理田园,清除枯枝落叶,将残株病叶集中烧毁,减少越冬菌源;适当增施有机肥,增强植株抗病力。(2)发病初期用25%粉锈宁1500倍液或50%托布律1000倍液喷洒,每10天1次,连喷2~3次。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被害照片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