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锈病 / 芍药
病原
松芍柱锈菌 Cronartium flaccidium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
柄锈菌纲 Pucciniomycetes
柄锈菌目 Pucciniales
柱锈菌科 Cronartiaceae
柱锈菌属 Cronartium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
柄锈菌纲 Pucciniomycetes
柄锈菌目 Pucciniales
柱锈菌科 Cronartiaceae
柱锈菌属 Cronartium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夏孢子堆生于叶背,黄褐色,直径170~250μm,包被细胞25μm×15μm。夏孢子椭圆形,无色或淡黄色,有刺,大小20~30μm×15~21μm,壁厚1.5~2.5μm。冬孢子堆混生于夏孢子堆中,圆柱形,弯曲,长1~1.5mm,直径50~20μm,红褐色。冬孢子椭圆形,平滑,黄色至淡黄褐色,大小20~60μm×10~17μm,壁厚1~1.5μm。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叶
为害症状
变色
为害特点
叶片被害初无明显病斑,后呈褐绿色斑块,背面产生黄褐色粉堆(夏孢子堆),后期在灰褐色斑中丛生暗褐色毛状物(冬孢子堆)。严重时叶片提前早枯。在松属植被物上引起枝干肿瘤和皮下产生桔黄色疱囊(松疱锈病)。锈病在各芍药产区均有发生,在浙江4~5月多雨季节为害严重,导致叶片大量枯死。四川则发生在8月茎叶将枯的后期,为害不大。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松芍柱锈菌为转主寄生菌。病菌以菌丝体在松属植物(云南松、黑松、红松)等上越冬。春天湿度大时,郁闭的松树茎干肿大溃疡处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锈孢子靠气流传播到芍药上,侵染后在芍药上形成病斑产生夏孢子堆和夏孢子。夏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引起再侵染。后期在芍药上形成冬孢子堆。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担孢子又侵染松树。芍药锈病在温暖、多风雨的天气,及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控制芍药锈病的根本办法是清除芍药园附近栽种的松树,以切断其病害循环。
(2)于5月上旬发病初期,喷洒波美0.3~0.5度石硫合剂或20%粉锈宁1000倍液等药剂保护,每隔10~15天喷1次,连续2~3次。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被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