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蓝根白锈病 / 菘蓝
病原
大孢白锈菌 Albugo candida
科属分类
假菌界 Chromista
卵菌门 Oomycota
霜霉纲 Peronosporea
白锈菌目 Albuginales
白锈菌科 Albuginaceae
白锈属 Albugo
卵菌门 Oomycota
霜霉纲 Peronosporea
白锈菌目 Albuginales
白锈菌科 Albuginaceae
白锈属 Albugo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孢囊梗,大小35~40μm×15~17μm,棍棒状、无色、单胞。顶端自上而下依次形成孢子囊,贯连成串,相互连接处有细小颈部。孢子囊近球形、无色、单胞,大小15~27μm×13~25μm。孢子囊萌发时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圆形或肾形,具有两根鞭毛,从孢子囊先端游出。经过短期游动后,鞭毛收缩,体形变圆,外部形成一层胞膜。随后,孢子萌发伸出芽管,从气孔侵入寄主组织。孢子囊萌发最适温度为10℃左右,最高25℃。藏卵器近球形,无色,多呈空腔,大小60~93μm×42~63μm。卵孢子近球形、褐色,生于肿大的茎及果上。外壁有瘤状突起,大小33~48μm×33~51μm,瘤状突起高2.75μm。雄器侧生,大小24.53μm×11.88μm。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罹病初期,叶面出现黄绿色小斑点,无明显边缘,叶背生白色微隆起的脓疱状斑点,外表有光泽。病斑直径2~3mm,脓疱破裂后散出白色粉末状物,即病原菌孢子囊。发病后期,形成不规则形枯斑。叶柄及幼茎发病,病部也产生许多白色疱斑,使叶柄、嫩茎扭曲变形,最后枯死。采种株茎上亦可受害。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以卵孢子在土壤及病残组织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次侵染源。生长期病部长出的孢子囊随气流、风雨传播,再次侵染,扩大蔓延。低温高湿有利于发病。4月中旬至5月发生,为害时间较短。
防治方法
(1)合理轮作,田园清洁,减少越冬菌源;雨后及时通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2)发病初期喷药保护。可喷施1:1:120波尔多液、25%瑞毒霉600~8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交替使用,每7~10天喷1次,喷施2~3次。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被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