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贝母灰霉病 / 浙贝母
病原
椭圆葡萄孢菌 Botrytis elliptica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锤舌菌纲 Leotiomycetes
柔膜菌目 Helotiales
核盘菌科 Sclerotiniaceae
葡萄孢属 Botrytis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锤舌菌纲 Leotiomycetes
柔膜菌目 Helotiales
核盘菌科 Sclerotiniaceae
葡萄孢属 Botrytis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菌丝初为白色,后期为黑褐色。分生孢子梗直立,具1~3个分隔,3~5个分枝,其顶端簇生葡萄状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至淡褐色,卵圆形或球形,单胞,大小16~32μm×15~24μm,顶端具尖突。菌丝生长后期形成菌核;菌核黑色,球形或不规则形,大小0.5~1.4mm。病菌孢子萌发温度为5℃~30℃,最适温度为18℃~20℃。
其分生孢子梗直立,淡褐色至褐色,具3个至多个隔膜,顶端有3个至多个分枝,顶端簇生葡萄串状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或淡褐色,椭圆或卵圆形,少数球形,大小16~32μm×15~24μm,一端有尖突。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浙贝灰霉病俗称“早枯”“青腐塌”,是浙贝常见的病害,在浙贝产区发生普遍,为害严重。叶片上病斑淡褐色,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有明显的水渍状环。湿度较大时,病斑上生有灰色的霉状物,这就是病原菌的子实体。茎部病斑灰色;花被害后干缩不易开放;幼果被害呈暗绿色干枯;果实的果皮及果翼上有深褐色病斑,湿度较大时,也生有灰色霉状物。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以菌核和菌丝随病残组织遗落在土中越夏、越冬。越冬的菌核3~4月抽出孢子梗病产生分生孢子,成为病害的初侵染来源,4月初开始发病,4月下旬较重。春季多雨年份发病重。种植密度高,田间湿度大,生长嫩弱有利发病。
防治方法
(1)产区药农有“地越熟,塌性越大”的经验,因此有条件的地区应实行轮作。一般轮作以3~4年较好。(2)生长过程中应多施有机肥和焦泥灰等磷钾肥,少施氮肥,促使浙贝生长健壮。(3)从3月下旬开始喷1:1:100的波尔多液,以后可选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50%速克灵1000倍液等药剂,每10~14天1次,连续喷3~4次。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被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