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蓝根根腐病 / 菘蓝
病原
腐皮镰孢菌 Fusarium solani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粪壳菌纲 Sordariomycetes
肉座菌目 Hypocreales
丛赤壳科 Nectriaceae
镰孢属 Fusarium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粪壳菌纲 Sordariomycetes
肉座菌目 Hypocreales
丛赤壳科 Nectriaceae
镰孢属 Fusarium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在PSA培养基上气生菌丝薄绒状,白色,浅灰色,间有土黄色分生孢子座,基物表层肉色,有的菌株淡蓝紫色,培养基不变色。
菌株在PDA培养基上蔓延生长,气生菌丝呈白色绒毛状,不易产孢,菌落略发青灰色,菌丝较稀疏,并且菌落后期变为深蓝色,有2圈轮纹。从PDA培养基上挑取少量菌丝,镜检发现大量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
分生孢子散生或生于假头状孢子座、黏孢子团中,群集呈褐白色至土黄色或呈绿色至深褐色,分生孢子梗伸长、不分枝。
分生孢子以大分生孢子为主。
小型分生孢子数量多,卵形、肾形,比较宽,壁较厚,呈假头状聚生,大小8~16μm×2.5~4μm;
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大孢子最宽处在中线上部,两端较钝,顶孢稍弯,基孢有足跟,整个孢子形态较短而胖,壁较厚,2~8隔膜,多数3~5隔膜,占总数的99%以上。
1~2隔膜的大小10~41.4μm×2.5~4.9μm;3~4隔膜的大小23.1~57.8μm×3~6μm;5~6隔膜的大小31.4~70μm×3.4~6.6μm;7~8隔膜的大小42.9~74.3μm×3.4~7μm。
厚垣孢子产生于分生孢子顶部或菌丝之间串生,颜色较深,球形或洋梨形,数量多,在菌丝或孢子顶端或中间单生,对生,直径6~10μm。
产孢细胞在气生菌丝上长出长筒形的单瓶梗;在分生孢子座上成簇产生,多分枝,长短不一,但均呈长筒形。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病菌为害根部。被害植株,地下部侧根或细根首先发病,病根变褐色,后蔓延到主根,也有主根根尖感病后扩展至主根受害。根内维管束变黑褐色,向上可达茎及叶柄。以后,根的髓部发生湿腐,黑褐色,最后整个主根部分变成黑褐色的表皮壳。皮壳内呈乱麻状的木质化纤维。根部发病后,地上部分枝叶发生萎蔫,逐渐由外向内枯死。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土壤带菌为重要侵染来源。5月中下旬开始发生,6~7月为发病盛期。田间湿度大和气温高是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土壤湿度大,排水不良,气温在20℃~25℃时,有利发病,高坡地发病轻。耕作不善及地下害虫为害造成根系伤口,根腐病发病重。高坡地病害较轻。
防治方法
(1)耕作栽培措施 选择地势高,排水畅通及土层深厚的沙壤土种植;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合理施肥,适当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50%甲基托布津500~1000倍液浇灌根部及周围植株,防止蔓延。发病期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剂600倍液喷施。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被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