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灰色膏药病 / 山茱萸

病原
茂物隔担耳 Septobasidium bogoriense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
柄锈菌纲 Pucciniomycetes
隔担菌目 Septobasidiales
隔担菌科 Septobasidiaceae
隔担菌属 Septobasidium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子实体平铺,下部为菌丝层,上部为子实层,担子从菌丝层上产生,由无色球形的下担子和棍棒状的上担子组成。上担子有横隔,为4个细胞,每一细胞侧生一刺状小梗,小梗上着生担孢子。担孢子无色,单胞,长椭圆形,表面光滑。病菌与寄主枝干上的介壳虫一起生活。在树皮上,担子果膏药状,通常呈淡灰色。病菌寄主范围广,除山茱萸外,可侵害桑、女贞、柑橘及多种李属植物等。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病菌主要为害树干和枝条。树干病部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菌膜,形似膏药。菌膜平铺,初为灰白色至浅紫灰色,周围有狭窄的灰白色带,干燥时略翘起;后期变为灰褐色至黑褐色,往往发生龟裂,可以从病部剥离。受害严重时病菌将枝条围起,使枝条发生凹陷,病部以上枝条逐渐衰老枯死。侵害叶片时,常自叶柄和叶基开始产生毡状菌膜,逐渐扩大至大部分叶面。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枝上越冬,翌年春夏菌丝继续生长形成子实层。担孢子随气流或借助介壳虫介体传播。孢子附着在介壳虫的分泌物上发芽,发育成膏药状的菌膜。菌丝膜内潜居有介壳虫,其分泌物为病菌提供养分。菌膜紧缚枝干妨碍寄主的正常发育,或部分菌丝穿过树皮进入寄主组织中寄生。本病多发生在20年以上、树势衰弱的成年树的树干和枝条上。凡植株衰老、介壳虫为害严重、管理粗放、荫蔽潮湿、通风不良的田园,膏药病发生较重。
防治方法
(1)结合修剪清除病枝,减少初侵染源;增加田间通风,降低湿度。(2)培育新苗壮苗,逐渐淘汰老、弱树。冬季刮除轻病枝干上的菌膜,涂上20%的石灰乳保护再生树干及枝条。(3)喷洒石硫合剂防治介壳虫,以防止病菌孢子在介壳虫分泌物中发芽,从而降低发病率。初发病期喷洒1:1:100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1000倍液,10天左右喷1次,连续喷3~4次。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被害照片
  • 山茱萸 山茱萸灰色膏药病[19491]©丁万隆 2024-07-07
  •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