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心异跗莹叶甲 Apophylia flavovirens / 丹参
科属分类
动物界 Animali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鞘翅目 Coleoptera
叶甲科 Chrysomelidae
Apophyli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鞘翅目 Coleoptera
叶甲科 Chrysomelidae
Apophylia
中文俗名
玉米异跗萤叶甲
分布区域
国内各个地区均有分布,国外分布于朝鲜、越南、泰国和老挝。
形态描述
成虫:雄虫体长3.9~6.1mm,宽1.5~2.1mm;雌虫体长5.9~6.8mm,宽1.8~2.6mm。触角丝状,11节,基部4节黄褐色,其余黑褐色。体长形,全身被短毛。头后半部、小盾片黑色;上唇黑褐色;头前半部、前胸和足黄褐色,中胸、后胸和腹部黑褐至黑色;鞘翅金绿色,有时带蓝紫色。复眼大。雄虫触角长,几乎达翅端;雌虫触角伸至鞘翅中部。前胸背板倒梯形,前缘、后缘微凹,后角刚毛位于后角之前,表面具细密刻点,中央微凹,两侧各有一个较深凹窝。小盾片舌形,密布小刻点和毛。鞘翅两侧近于平行,翅面刻点密。后胸腹板中部明显隆起,雄虫更甚,似奶牛之乳房。雄虫腹部末节腹板顶端中央呈钟形凹洼;爪双齿式,雌虫爪附齿式。
卵:椭圆形,长约0.7mm,宽约0.5mm,表面光滑,初产淡黄色,后呈黄色,部分为褐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7~12mm,体黄色,11节,头褐色,每节体背具黑褐色斑点排列,中间的斑较大,两侧生2小斑,斑上有刚毛,尾部半椭圆形或扁平状,背面中部凹下,黄褐色,上生细毛。前胸背板及臀板黄褐色,尾节腹面有突起2个。
蛹:裸蛹,长约7mm左右,黄色。
卵:椭圆形,长约0.7mm,宽约0.5mm,表面光滑,初产淡黄色,后呈黄色,部分为褐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7~12mm,体黄色,11节,头褐色,每节体背具黑褐色斑点排列,中间的斑较大,两侧生2小斑,斑上有刚毛,尾部半椭圆形或扁平状,背面中部凹下,黄褐色,上生细毛。前胸背板及臀板黄褐色,尾节腹面有突起2个。
蛹:裸蛹,长约7mm左右,黄色。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叶
为害症状
缺刻
为害特点
是为害丹参的一种食叶害虫。寄主植物有丹参、紫苏、白苏、冬凌草、野蓟、玉米等。该虫以成虫取食植株叶片的叶肉,严重发生时,叶片仅剩叶脉,整个植株变干枯、焦黄,甚至死亡,影响丹参的正常生长。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在山西、陕西1年1代。以卵在土内越冬。越冬卵6月上旬开始孵化,7月上旬开始化蛹,成虫始见于7月下旬,发生盛期为8月中旬至9月上旬。8月中旬开始产卵,卵单粒,散产或堆产,每堆2~40粒。成虫聚集为害,对丹参幼嫩叶片为害轻;周围有春玉米或谷子地块,为害重;连作地块,为害重。
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 丹参收获后,深翻平整土地,适时冬灌,并结合农田基本建设,消灭虫卵;清除地块及周边杂草;利用成虫集聚为害的特性,在成虫高发期,人工捕捉,消灭成虫。
2. 化学防治 在成虫发生盛期,施用高效低毒化学药剂。
2. 化学防治 在成虫发生盛期,施用高效低毒化学药剂。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为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