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前舞蛾 Prochreutis suctellariae / 黄芩
科属分类
动物界 Animali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鳞翅目 Lepidoptera
舞蛾科 Choreutidae
Scutellari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鳞翅目 Lepidoptera
舞蛾科 Choreutidae
Scutellaria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分布于河北、北京等地。
形态描述
成虫:体长约5mm,翅展10~12mm。头部褐色,额前缘白色边,复眼黑褐色,大而光;触角稍长于前翅前缘之半,约30节,暗褐色,节间白色,雄虫鞭节多白色长毛;下唇须褐色,基节密被白色鳞毛,中节腹面具4丛长鳞毛束,端节直;喙的基部有白鳞列。胸部褐色,肩片仅内侧有很窄的白边;胸侧及腹面白色,杂有褐鳞;足白色,胫节和腹节上具黑褐与白色间杂的环纹,胫距白色而顶端黑褐。前翅暗褐色,前缘有3个显著的白斑;白斑间呈黄褐色宽横带,中部向外弓突,横带的内侧有闪蓝光的银纹,横带外侧仅上半有蓝光银纹自白斑伸向翅外缘;亚外缘有不完整的蓝光银纹;在前缘内白斑的下方及向翅基也有不规则的蓝银纹;翅的中部散有一些白鳞和几个白斑;缘毛褐色,中部和端部具白线。后翅灰褐色,亚外缘中部有一短白带;缘毛褐色,中部及端部具白线。
卵:高约0.23mm,直径约0.33mm,乳黄色,鼓形,顶部较平,围绕有18个银色小突起。
幼虫:体长5~8mm,浅黄绿色,头部为下口式,胸和腹节上有骨化的褐色毛片,腹足长,趾钩为单序环,臀足趾钩单序横带。
蛹:体长4~6mm,浅黄色,头部黄褐,下颚须较大;附肢在翅芽端部游离;雌蛹腹部第2~7节的背面各具单行的刺,第10节无明显的臀棘,但有一些钩顶的长刚毛;雄蛹第2~6节的腹背有单行刺及毛。
卵:高约0.23mm,直径约0.33mm,乳黄色,鼓形,顶部较平,围绕有18个银色小突起。
幼虫:体长5~8mm,浅黄绿色,头部为下口式,胸和腹节上有骨化的褐色毛片,腹足长,趾钩为单序环,臀足趾钩单序横带。
蛹:体长4~6mm,浅黄色,头部黄褐,下颚须较大;附肢在翅芽端部游离;雌蛹腹部第2~7节的背面各具单行的刺,第10节无明显的臀棘,但有一些钩顶的长刚毛;雄蛹第2~6节的腹背有单行刺及毛。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茎,叶
为害症状
缺刻
为害特点
主要为害黄芩、并头黄芩和甘肃黄芩等植物,幼虫为害植株的嫩叶和嫩梢,为害率高达50%~70%。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在北京地区1年5代,以蛹越冬。越冬蛹羽化的成虫在4月至5月下旬发生。5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第2代成虫,6月上旬至8月下旬为第3代,7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第4代,9月下旬至10月下旬为第5代。
成虫白天在植株庇荫处静伏,傍晚活动取食黄芩及其他植物的花蜜,并在植物上方婚飞交尾。成虫产卵于黄芩的嫩叶尖部背面的主脉和侧脉旁,卵单粒散产,幼虫孵化后取食嫩叶及枝头,被害后叶片仅留上表皮,呈透明网状,幼虫在叶片背面吐丝作简单丝巢,老熟幼虫在叶背将叶子卷成筒状,然后结白色薄丝茧,或者在植物枝条、枯枝落叶及土块裂缝处结茧化蛹,成虫羽化后开始交配交卵,雌虫抱卵量为120~160粒。各虫态历期:卵5~7天,幼虫13~18天,蛹5~7天,成虫寿命7~8天,完成一代约需一个月。
成虫白天在植株庇荫处静伏,傍晚活动取食黄芩及其他植物的花蜜,并在植物上方婚飞交尾。成虫产卵于黄芩的嫩叶尖部背面的主脉和侧脉旁,卵单粒散产,幼虫孵化后取食嫩叶及枝头,被害后叶片仅留上表皮,呈透明网状,幼虫在叶片背面吐丝作简单丝巢,老熟幼虫在叶背将叶子卷成筒状,然后结白色薄丝茧,或者在植物枝条、枯枝落叶及土块裂缝处结茧化蛹,成虫羽化后开始交配交卵,雌虫抱卵量为120~160粒。各虫态历期:卵5~7天,幼虫13~18天,蛹5~7天,成虫寿命7~8天,完成一代约需一个月。
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 冬季清园,清除并烧毁园内枯枝落叶,减少越冬虫源。
2. 化学防治 幼虫发生期施用化学药剂防治。
2. 化学防治 幼虫发生期施用化学药剂防治。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为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