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籽蜂 / 蒙古黄芪

科属分类
动物界 Animali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膜翅目 Hymenoptera
广肩小蜂科 Eurytomidae
Bruchophagus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雌虫:体黑色,长2.4~3mm,翅基片黄色。身体除附肢外黑色,腹部背面隆起呈半球形,腹末背板和产卵鞘略上翘,第1腹背板与体轴几乎垂直,头胸总长大于腹长,前翅缘脉、痣脉和后缘脉长度比为6:7~5:9,翅上有云斑,胸腹节中部平坦可见纵横交错的粗壮脊网花纹,近侧缘有不规则形大网眼。雄虫:体长1.8~2.3mm,身体除附肢外黑色,腹部背面隆起呈半球形,第1腹背板与体轴夹角60°,头胸总长大于腹长,腹柄长宽比为2:1。腹部卵圆形,腹末背板产卵器向后平伸,第1腹背板和体轴呈45°,前翅翅脉无云斑,腹部小圆筒形。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缺刻
为害特点
黄芪籽蜂为5种广肩蜂科广肩小蜂属Bruchophagus的混合群体,为5个独立的物种,分别为黄芪种子小蜂Bruchophagus huangchei、内蒙黄芪籽蜂B. mongholicus、北京黄芪籽蜂B. beijingensis、圆腹黄芪籽蜂B. ciriventrious和拟京黄芪籽蜂B. pseudobeijingensis。其中内蒙黄芪小蜂和黄芪种子小蜂分别为内蒙古和北京两地的优势种。雌虫用产卵器刺入种夹内产卵,幼虫为害黄芪幼嫩种子,仅留种皮,严重影响黄芪种子及药材的生产。黄芪种子小蜂Bruchophagus huangchei Fan et Yang属膜翅目Hymenoptera广肩小蜂科Eurytomidae,寄主植物为蒙古黄芪、达乌里黄芪、东北黄芪和直立黄芪,取食黄芪种子。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1年发生多代,以幼虫在种子内越冬。黄芪种子小蜂成虫产卵于种皮下,幼虫孵化后蛀食种子,将种肉吃光,仅留种皮,幼虫在其中化蛹,成虫羽化后咬破种皮和种荚后脱出,并留有直径1.5mm的羽化孔。1粒种子里只有1头幼虫。1头幼虫只为害1粒种子,未发现转移其他种子为害。成虫羽化在田间访花吸蜜补充营养并很快交尾。成虫寿命较长,可达1~2个月。幼虫在种子里有滞育越冬的习性。诱导滞育的条件主要取决于种子湿度大小,幼虫成熟期,如被害种子湿度大,未老熟干硬,可诱导幼虫滞育。如种子较干,则幼虫在其中化蛹,羽化出成虫。各代小蜂均可能有滞育越冬的幼虫。在北京,黄芪种子小蜂成虫5月中下旬在蒙古黄芪上出现,6月上旬为高峰期,第1代幼虫于6月上中旬出现,6月下旬为幼虫高峰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正值种子成熟季节,大量成虫从田间或已收获的种子里羽化出来。除少量幼虫在蒙古黄芪种子里滞育越冬外,大量成虫转移到其他晚寄主如东北黄芪等植物上产卵为害,可继续发育1~2代后以幼虫在晚寄主植物种子里滞育越冬。在内蒙古,黄芪种子小蜂发生规律除时间比北京推迟约1个月外,其他情况相似。
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 注意清除杂草和冬季清洁田园;做好种子清选,清除有虫种子,减少小蜂传播;选用抗虫品种种植。
2. 化学防治 盛花期及青果期分别喷施适宜的化学农药1次,种子采收前喷化学农药1次,以杀灭大量羽化成虫。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为害照片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