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拟地甲 Gonocephalum reticulatum / 蒙古黄芪

科属分类
动物界 Animali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鞘翅目 Coleoptera
拟步甲科 Tenebrionidae
Gonocephalum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国内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东、山西、甘肃、青海等地。河北、山东都有过严重发生的报道。
形态描述
成虫:体长6~8mm,暗黑褐色,头部黑褐色,向前突出。触角棍棒状。复眼小,白色。前胸背板外缘近圆形,前缘凹进,前缘角较锐,向前突出,上面有小点刻。鞘翅黑褐色,密布点刻和纵纹,并有黄色细毛。刻点不及网目拟地甲明显,后翅膜质,叠平置于鞘翅之下。
卵:椭圆形,长0.9~1.25mm,乳白色,表面光滑。
幼虫:初孵幼虫乳白色后渐变为灰黄色。老熟幼虫体长12~15mm,圆筒形。腹部末节背板中央有暗沟1条,边缘有刚毛8根,每侧4根,以此可与网目拟地甲幼虫相区别。
蛹:体长5.5~7.4mm。体乳白色略带灰白色。复眼红褐至褐色。羽化前,足、前胸、腹末呈浅褐色。
形态照片
  • 人参 蒙古拟地甲[12253]©陈君 2011-04-08


  • 为害部位
    根,茎,叶
    为害症状
    缺刻
    为害特点
    蒙古拟地甲在山东潍坊、枣庄等地严重为害黄芪,幼苗受害率一般为20%~30%,严重地块达40%以上,造成缺苗断垄,个别地块被迫毁种。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在华北地区1年1代,以成虫在5~10cm土层、枯枝落叶或杂草丛中越冬。11月上中旬仍可见到成虫在土面爬行。越冬成虫2月开始外出活动,当土面温度达8℃时,成虫即能取食刚萌发的杂草幼芽、嫩根,3~4月气温逐步升高,成虫大量出土活动,取食为害严重。夏季高温季节则到隐蔽处活动,并多在夜晚取食。蒙古拟地甲食性极杂,能为害多种药用植物和其他农作物。成虫能飞翔,趋光性较强。越冬成虫3月开始交尾产卵,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产卵盛期。卵多产于1~2cm表土层中。每雌产卵34~490粒。卵期约20天,并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幼虫孵化后在表土层内取食寄主幼嫩组织,并能蛀入根茎内为害。幼虫期50~60天,6~7月老熟幼虫在土表下10cm土层中做土室化蛹,7月上中旬为化蛹盛期。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多数蛹羽化为成虫。成虫羽化后在作物或田间杂草根部越夏,9月取食为害,10月下旬陆续越冬。蒙古拟地甲喜干燥,耐高温。在地势高、土质疏松的地块虫口密度大。地面潮湿、坚实则不利于其生存。春季雨水稀少,温度回升快,虫口发生数量大,为害重。当年降雨量少,次年发生则重,反之则轻。
    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 春季可采用地膜覆盖,以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土壤温度,促进早发芽,早出苗,增强耐害性;早春,蒙古拟地甲成虫和幼虫有嗜食鲜嫩杂草习性,药材田适时晚除草,可诱集成虫和幼虫取食,减轻药用植物寄主幼苗受害。
    2. 化学防治 在成虫越冬期前夕、春季3~4月成虫活动为害盛期、初夏5~6月幼虫为害盛期三个阶段,施用高效低毒化学药剂防治。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为害照片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