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负泥虫 Lema decempunctata / 宁夏枸杞
科属分类
动物界 Animali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鞘翅目 Coleoptera
叶甲科 Chrysomelidae
Lem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鞘翅目 Coleoptera
叶甲科 Chrysomelidae
Lema
中文俗名
十点负泥虫;背粪虫;稀屎蜜
分布区域
分布于宁夏、青海、内蒙古及新疆等地。
形态描述
成虫:体长5~6mm。前胸背板及小盾片蓝黑色,具明显金属光泽。触角11节,黑色棒状,第2节球形,第3节之后渐粗,长略大于宽。复眼硕大突出于两侧。足黄褐或红褐色,基节、腿节端部及胫节基部黑色,胫端、跗节及爪黑褐色。头部刻点粗密,头顶平坦,中部有纵沟,中央有凹窝,头及前胸背板黑色。前胸背板近长圆筒形两侧中央溢入,背面中央近后缘处有凹陷。小盾片舌形,末端较直。鞘翅黄褐或红褐色,近基部稍宽,鞘端圆形,刻点粗大纵列,每鞘有5个近圆形黑斑,外缘内侧3斑,均较小,位肩胛、1/3和2/3处,近鞘缝2斑较大,鞘翅,鞘面斑点数量及大小变异甚大,斑纹可部分消失或全部消失。腹面蓝黑色,有光泽。中胸、后胸刻点密,腹部则疏。
卵:橙黄色,长圆形,长约1mm,孵化前呈黄褐色。
幼虫:体长1~7mm,灰黄或灰绿色,虫粪背负于体背,使身体处于一种黏湿状态。头黑色,有强烈反光,前胸背板黑色,中间分离,胸足3对,腹部各节的腹面有吸盘1对,使身体紧贴叶面。
蛹:体长约5mm,淡黄色,腹端有刺毛2根。
卵:橙黄色,长圆形,长约1mm,孵化前呈黄褐色。
幼虫:体长1~7mm,灰黄或灰绿色,虫粪背负于体背,使身体处于一种黏湿状态。头黑色,有强烈反光,前胸背板黑色,中间分离,胸足3对,腹部各节的腹面有吸盘1对,使身体紧贴叶面。
蛹:体长约5mm,淡黄色,腹端有刺毛2根。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茎,叶
为害症状
缺刻
为害特点
幼虫肛门开口向上,粪便排出后堆积在虫体背上,故称负泥虫,是我国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为害枸杞的重要食叶性害虫。该虫主要为害枸杞叶片,食性单一,具有暴食性。成虫、幼虫均嚼食叶片,幼虫为害比成虫严重,以3龄以上幼虫为害最重。幼虫取食叶片造成不规则缺刻或孔洞,严重时叶片全部被吃光,仅剩主脉。早春越冬代成虫大量聚集在嫩芽上为害,致使枸杞不易正常抽枝发叶。其幼虫移动性差,多以虫源寄主为中心呈辐射状向四周扩散蔓延。该虫具有群集为害的特点,为害株率局部达80%以上。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以成虫或蛹在枸杞根际附近的土壤中越冬,成虫约占越冬虫量的70%,翌年4月中下旬枸杞抽芽开花时,负泥虫开始活动。成虫寿命长及产卵期长是造成其世代重叠的主要原因。卵产于嫩叶,每卵块6~22粒,金黄色呈“人”字形排列,产卵量甚大,室内饲养平均每雌产卵44.3块356粒。卵孵化率很高,通常在98%以上,且同一卵块孵化很整齐。1龄幼虫常群集在叶片背面取食叶肉而留表皮,2龄后分散为害。幼虫老熟后入土3~5cm吐白丝和土粒结成棉絮状茧化蛹。各虫态历期因世代而异,第1代12~15天,第2代7~8天,其余各代5~6天,幼虫期7~10天,蛹历期8~12天,成虫寿命长短不一,平均91天。幼虫自5月上旬开始活动,此时为害常不明显,于7月上旬开始出现第2代,大量的成虫聚集产卵,8~9月为负泥虫大量爆发时期。
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 可在冬季成虫或老熟幼虫越冬后清理树下的枯枝落叶及杂草,早春清洁田园,可有效降低越冬虫口基数。田间发现有负泥虫发生迹象,可以人工挑除负泥虫幼虫、成虫、卵,及时修剪被害枝,将虫害控制在发生初期,一旦成虫爆发,大量产卵,损失更加严重。
2. 生物防治 根据负泥虫体背上覆盖有潮湿虫粪的特性,可施用昆虫病原线虫进行防治,防效明显。
3. 化学防治 结合其他害虫防治,树冠喷雾氯氰菊酯或阿维菌素等可有效防治成虫和幼虫。
2. 生物防治 根据负泥虫体背上覆盖有潮湿虫粪的特性,可施用昆虫病原线虫进行防治,防效明显。
3. 化学防治 结合其他害虫防治,树冠喷雾氯氰菊酯或阿维菌素等可有效防治成虫和幼虫。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为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