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潜叶蝇 Phytomyza horticola / 红花

科属分类
动物界 Animali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双翅目 Diptera
潜蝇科 Agromyzidae
Phytomyza
中文俗名
油菜潜叶蝇;俗称拱叶虫;夹叶虫;叶蛆
分布区域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形态描述
成虫:体长1.8~2.7mm,翅展5~7mm。体暗灰色,疏生黑色刚毛。头部黄褐色,复眼红褐色。触角短小、黑色。胸腹部灰褐色,胸部发达、隆起。背部生有4对粗大的背中鬃。小盾片三角形,其后缘有小盾鬃4根,排列成半圆形。翅1对,半透明,白色有紫色闪光。平衡棒黄色或橙黄色。足黑色,股节与胫节连接处为黄褐色。雌虫腹部较肥大,末端有黑色产卵器。雄虫腹部较瘦小,末端有1对明显的抱握器。
卵:长椭圆形,灰白色,长约0.3mm。
幼虫:蛆状,圆筒形,老熟时体长2.9~3.5mm。初孵幼虫乳白色后变黄白色,头小,前端可见黑色能伸缩的口钩。前气门呈叉状,向前方伸出。后气门位于腹部末端背面,为一对极明显的小突起,末端褐色。
蛹:围蛹,壳坚硬,长约2.5mm,长扁椭圆形,初期为黄色后变为黑褐色,前、后气门均长于突起上。体13节,第13节背面中央有黑褐色纵沟。
形态照片
  • 菘蓝 豌豆潜叶蝇[18942]©陈君 2024-05-11


  •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缺刻,变色,畸形
    为害特点
    它是一种多食性害虫,有130多种寄主植物,包括板蓝根、红花、菊花、沙菀子、补骨脂、党参和苍耳等。幼虫钻入红花等寄主叶片组织中潜食叶肉,仅留上下表皮,形成迂回曲折的白色虫道,被害严重时,叶片虫道密布,枯萎早落,产量下降。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豌豆潜叶蝇1年发生的世代数因分布地区不同而异。华北1年5代,淮河、长江流域1年8~13代,广东1年可发生18代。在北方地区,以蛹在油菜、豌豆和苦荬菜叶片组织中越冬。长江以南和南岭以北地区以蛹越冬为主,也有少数以幼虫或成虫越冬。华南地区可周年发育繁殖,无休眠或滞育现象。在江苏、浙江等省,越冬代成虫3月盛发,第1代成虫发生在4月上旬,第2代成虫发生在4月下旬,以后世代重叠。各虫态历期:卵期在春季为9天左右,夏季为4~5天,幼虫期5~15天,蛹期8~21天,成虫寿命7~20天。豌豆潜叶蝇早春主要为害豌豆、油菜等,以后迁移到红花等药用植物上为害。红花在开花前受害最重。
    成虫活跃,白天活动,吸食糖蜜和叶片汁液作为补充营养,产卵繁殖。雌虫产卵在嫩叶上,产卵时以产卵器刺破叶边缘下表皮,然后产1粒卵于刺伤处,产卵处叶面呈灰白色的小斑点。每雌可产卵50~100粒。幼虫孵化后,从叶缘向内取食,穿过叶膜组织,到达栅栏组织。取食叶肉,残留上下表皮,造成白色弯曲隧道。随幼虫长大,隧道盘旋伸展,逐渐加宽。幼虫老熟后在隧道末端化蛹,化蛹时,将隧道末端表皮咬破,使蛹的前气门与外界相通,以便成虫羽化。由于这种习性,在蛹期喷药也有一定的效果。温度对豌豆潜叶蝇的发生和为害有显著影响。各虫态适宜比较低的温度,成虫发生的适宜温度为16℃~18℃,幼虫适温区在20℃左右。高温对其不利,超过35℃不易生存。因此,夏季气温升高,是幼虫、蛹自然死亡增多的重要原因。
    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 结合田间管理,清除杂草和摘除红花等药用植物基部有虫道老叶,可杀死部分虫蛹;在成虫盛发期,可用3%的红糖液或甘薯、胡萝卜煮出液,加高效低毒化学药剂制成糖毒液,在田间点喷数次,诱杀成虫。

    2. 生物防治 豌豆潜叶蝇主要天敌种类有潜蝇茧蜂、蚜小蜂和黑卵蜂等,对其种群数量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应注意保护和利用。

    3. 化学防治 红花叶片初见有幼虫潜痕时,如果虫量大,对被害叶片喷施内吸性药剂防治。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为害照片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