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蓝叶甲 Pyrrhalta aenescens / 甘草
科属分类
动物界 Animali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鞘翅目 Coleoptera
叶甲科 Chrysomelidae
Pyrrhalt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鞘翅目 Coleoptera
叶甲科 Chrysomelidae
Pyrrhalta
中文俗名
榆绿金花虫;榆叶甲
分布区域
分布于陕西、安徽、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甘肃、新疆、内蒙古、吉林、辽宁、甘肃、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江苏等地。
形态描述
成虫:体长7~8.5mm,宽3~4mm。近长方形,黄褐色,鞘翅绿色,有金属光泽,全体密被柔毛及刺突。头部小,头顶有1个钝三角形黑斑,复眼大,黑色,半球状,前头瘤几乎呈三角形。前胸背板宽度为其长的1倍,前端稍窄,在中央凹陷部有1条倒葫芦形黑纹,并于两侧凹陷部的外方有1条卵形黑纹。小盾片黑色,基部宽阔,后端稍圆。鞘翅宽于前胸背板,后半部稍膨大,两翅上各具显明的隆起线两条。腿节较粗。雄虫腹面末端中央呈半圆形凹入。雌虫腹面末端中央呈马蹄形凹入。
卵:长约1.1mm,宽约0.6mm,黄色,梨形,顶端尖细,卵面密布六边形点刻。卵两行排列成块,每块有卵7~22粒。
幼虫:末龄幼虫体长约11mm。体长形,微扁平,深黄色,中、后胸及腹部第1~8节背面漆黑色。头部较小,表面疏生白色长毛。前胸背板近中央后方有1个近四方形的黑斑,前缘中央有1个灰色圆形斑。
蛹:体长约7.5mm,宽3~4mm。污黄色,翅带灰色,椭圆形,背面有黑色毛瘤8行,上生有黑褐色刺毛。
卵:长约1.1mm,宽约0.6mm,黄色,梨形,顶端尖细,卵面密布六边形点刻。卵两行排列成块,每块有卵7~22粒。
幼虫:末龄幼虫体长约11mm。体长形,微扁平,深黄色,中、后胸及腹部第1~8节背面漆黑色。头部较小,表面疏生白色长毛。前胸背板近中央后方有1个近四方形的黑斑,前缘中央有1个灰色圆形斑。
蛹:体长约7.5mm,宽3~4mm。污黄色,翅带灰色,椭圆形,背面有黑色毛瘤8行,上生有黑褐色刺毛。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叶
为害症状
缺刻
为害特点
该虫在华北地区主要为害榆树,成虫和幼虫均食叶片,常将整株榆树的叶子吃光,仅留叶脉。在新疆地区为害甘草,以成虫、幼虫取食甘草叶片、嫩梢,严重区域叶片和嫩梢均被吃光,造成植株干枯死亡。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在华北地区1年2代,以成虫在树皮缝、土石缝等隐蔽处越冬,3月下旬开始出蛰,4月上旬为出蛰盛期,4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卵产于叶背面,成块,排列成双行,5月中旬为卵孵化盛期,卵期7~10天。幼虫共4龄,5月底至6月初为幼虫化蛹盛期,老熟幼虫多在树干隐蔽处群集化蛹,蛹期10~15天;第2代卵孵化盛期为6月底至7月上旬,化蛹盛期在7月中旬,第2代成虫产的卵多数不孵化。越冬代成虫出蛰及产卵进程与当年气温有很大关系,温度高出蛰早,出蛰历期短。但出蛰盛期(4月上旬)、第1代卵孵化盛期(5月中旬)、第2代卵孵化盛期(7月上旬)相对比较集中稳定,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第2代成虫取食至8月下旬以后陆续进入越冬状态。
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 人工栽培大田,入冬前要进行冬灌,恶化其越冬环境;早春,在甘草萌发前进行耙地,可消灭大量的越冬成虫。
2. 药剂防治 成虫对药剂敏感,在各代成虫发生盛期喷施药剂,不仅可以杀成虫,也可以控制其产卵,减轻下一代为害。
2. 药剂防治 成虫对药剂敏感,在各代成虫发生盛期喷施药剂,不仅可以杀成虫,也可以控制其产卵,减轻下一代为害。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为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