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实蝇 Acanchiophilus helianthi / 红花
科属分类
动物界 Animali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双翅目 Diptera
实蝇科 Tephritidae
Acanchiophilus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双翅目 Diptera
实蝇科 Tephritidae
Acanchiophilus
中文俗名
花蕾蛆;钻心虫
分布区域
分布于内蒙古、山西、河北、河南、江苏、北京等地。
形态描述
成虫:雌虫体长约7mm,雄虫约4.5mm,体灰白色,密生白色短毛。复眼绿色,有虹色反光。胸部有5条灰色细线。腹部第6节稍长,产卵管黑色,鸭嘴形。翅前缘密生黑色刺毛,亚前缘室黄色,翅近前缘外端有灰色“山”字形花斑,足黄褐色。
卵:较小,细长形,两端尖,乳白色。
幼虫:末龄幼虫体长约6mm,黄白色。腹端钝圆,后气门黄褐色,气门孔呈马蹄形排列。
蛹:长约4mm,黑褐色,有光泽,围蛹。
卵:较小,细长形,两端尖,乳白色。
幼虫:末龄幼虫体长约6mm,黄白色。腹端钝圆,后气门黄褐色,气门孔呈马蹄形排列。
蛹:长约4mm,黑褐色,有光泽,围蛹。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花
为害症状
变色,畸形,萎焉
为害特点
寄主植物有红花、白术、水飞蓟、矢车菊等菊科药用植物,对栽培红花为害最大,严重时花序被害率可达90%。幼虫在寄主花序内取食幼嫩苞片、管状小花或幼嫩种子,一个花序内常有多头幼虫为害,虫粪留在花序内,使花序内部腐烂变黑,花序枯萎不易正常开花结实,或开花后早期凋谢,降低花和种子产量和质量。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1年4~5代,以蛹在晚期寄主植物白术、小蓟等残株花盘内越冬。越冬蛹死亡率较高,一般在90%以上。幸存越冬蛹于次年4月下旬至5月下旬羽化,第1代卵产于野生寄主小蓟及早播红花花序或生长点上,但数量很少,第1代成虫5月下旬至6月上旬出现;第2代卵主要产在红花上,幼虫为害期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其中6月下旬为害最甚;第3代幼虫为害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此时红花种子已近成熟,主要为害矢车菊及白术等药用植物花序,7月下旬为害较重;第4、第5代幼虫为害期分别在8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主要在不同播期的白术、矢车菊及一些菊科杂草上辗转为害。10月下旬第4、第5代幼虫开始化蛹,所化蛹大部分羽化为成虫死亡,少数蛹留在寄主内越冬。
成虫白天活动较少,中午气温高时栖息隐蔽处,傍晚及夜间飞翔活跃。卵产于幼嫩花序上,个别产在红花嫩头及花茎处,造成茎叶受害。雌虫产卵每次数粒达10余粒。幼虫孵化后即钻入花序内为害,老熟后在其中化蛹,并羽化出成虫。气温在24℃左右时,卵历期3天,幼虫历期6~7天,蛹历期9天,成虫寿命4~5天。
成虫白天活动较少,中午气温高时栖息隐蔽处,傍晚及夜间飞翔活跃。卵产于幼嫩花序上,个别产在红花嫩头及花茎处,造成茎叶受害。雌虫产卵每次数粒达10余粒。幼虫孵化后即钻入花序内为害,老熟后在其中化蛹,并羽化出成虫。气温在24℃左右时,卵历期3天,幼虫历期6~7天,蛹历期9天,成虫寿命4~5天。
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 合理安排作物种植种类,避免红花、白术、水飞蓟、矢车菊等药用植物套种或轮作;冬季深翻,并注意清除寄主残株和田间杂草,杀死越冬蛹,减少虫源;红花宜适时早播,促使植株生长健壮,发育整齐,使花蕾期避开第1代实蝇成虫高峰期,可减轻为害;红花各品种间抗虫性不同,有刺红花品种较无刺品种抗虫性强,在实蝇为害严重地区可选用有刺红花品种。
2. 化学防治 4月下旬用药剂拌土混匀撒施,消灭越冬代成虫;红花现蕾后随时进行田间检查,发现花蕾顶部呈现白色或发现成虫后,用药剂喷雾,每隔7天1次,共2~3次,注意在红花现蕾后,留足安全间隔期,以防农药残留污染。
2. 化学防治 4月下旬用药剂拌土混匀撒施,消灭越冬代成虫;红花现蕾后随时进行田间检查,发现花蕾顶部呈现白色或发现成虫后,用药剂喷雾,每隔7天1次,共2~3次,注意在红花现蕾后,留足安全间隔期,以防农药残留污染。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为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