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潜叶蝇 Phytomyza horticola / 菘蓝

科属分类
动物界 Animali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双翅目 Diptera
潜蝇科 Agromyzidae
Phytomyza
中文俗名
油菜潜叶蝇;俗称拱叶虫;夹叶虫;叶蛆
分布区域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形态描述
成虫:体长1.8~2.7mm,翅展5~7mm。体暗灰色,疏生黑色刚毛。头部黄褐色,复眼红褐色。触角短小、黑色。胸腹部灰褐色,胸部发达、隆起。背部生有4对粗大的背中鬃。小盾片三角形,其后缘有小盾鬃4根,排列成半圆形。翅1对,半透明,白色有紫色闪光。平衡棒黄色或橙黄色。足黑色,股节与胫节连接处为黄褐色。雌虫腹部较肥大,末端有黑色产卵器。雄虫腹部较瘦小,末端有1对明显的抱握器。
卵:长椭圆形,灰白色,长约0.3mm。
幼虫:蛆状,圆筒形,老熟时体长2.9~3.5mm。初孵幼虫乳白色后变黄白色,头小,前端可见黑色能伸缩的口钩。前气门呈叉状,向前方伸出。后气门位于腹部末端背面,为一对极明显的小突起,末端褐色。
蛹:围蛹,壳坚硬,长约2.5mm,长扁椭圆形,初期为黄色后变为黑褐色,前、后气门均长于突起上。体13节,第13节背面中央有黑褐色纵沟。
形态照片
  • 菘蓝 豌豆潜叶蝇[18942]©陈君 2024-05-11


  •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坏死,变色,畸形,萎焉
    为害特点
    它是一种多食性害虫,有130多种寄主植物,包括板蓝根、红花、菊花、沙菀子、补骨脂、党参和苍耳等。幼虫钻入红花等寄主叶片组织中潜食叶肉,仅留上下表皮,形成迂回曲折的白色虫道,被害严重时,叶片虫道密布,枯萎早落,产量下降。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在河南1年5代,以蛹在寄主植物叶片组织中越冬。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蛹羽化为成虫,大量成虫在豆科和十字花科植物的叶片上产卵为害,第2代成虫于5月中下旬转移到板蓝根上为害,在板蓝根叶片上产卵,该代历期40天左右;第3代出现于6月下旬,盛期在7月上中旬,历期23~27天;第4代成虫出现在7月中下旬,盛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上旬,历期20~25天;第5代成虫发生于8月上旬至9月上旬,大量的成虫飞向菜田的豆科及十字花科蔬菜。
    成虫白天活动,吸食糖蜜和叶片汁液补充营养并交配产卵。夜间静伏隐蔽,在气温较高的晴天晚上或微雨后仍可爬行或飞翔。灯下可诱到成虫,成虫羽化后经36~48小时即交尾,交尾后1天就可以产卵。将卵产在嫩叶背面边缘的叶肉里,产卵处叶面呈灰白色的小斑痕。卵散产,每处1粒。成虫喜欢在高大茂密植株上产卵,单雌可产卵45~98粒。成虫对甜汁有趋性,寿命7~22天。卵期5~11天。初卵幼虫从叶缘开始向内潜食叶肉,留下上下表皮,形成灰白色弯曲虫道。随着虫体增大,虫道逐渐加宽。幼虫共3龄,幼虫期5~14天。将近化蛹时幼虫在虫道的末端钻破表皮,使蛹的前气门与外界相通,蛹期8~12天,成虫羽化后从该孔出孔。夏季高温时该虫多在阴凉处的杂草或其他寄主上繁殖度夏。
    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 早春及时清除田间、田边杂草和栽培作物的老叶、脚叶,减少虫源;板蓝根收获后及时处理残株叶片,烧毁或沤肥,消除越冬虫蛹,对减少下一代发生数量和压低越冬基数有重要作用。
    2. 生物防治 豌豆潜叶蝇的天敌有1种茧蜂和4种小蜂,应注意保护和利用天敌。
    3. 化学防治 在豌豆潜叶蝇发生量大时,可进行化学防治。利用成虫性喜甜食的习性,在成虫羽化盛期,喷施诱杀剂(用3%红糖液或甘薯或胡萝卜煮液为诱饵,加药剂);在始见幼虫为害时,连续喷药2次,以后可隔7~10天再喷1次。在为害高峰期每隔5天左右,连续喷药2~3次。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为害照片
  • 菘蓝 豌豆潜叶蝇[18942]©陈君 2024-05-11
  •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