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突细蛾 Gibbovalva quadrifasciata / 肉桂

科属分类
动物界 Animali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鳞翅目 Lepidoptera
细蛾科 Gracillariidae
Gibbovalva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国外分布于日本、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缅甸、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家。我国目前仅在福建华安和台湾发现。
形态描述
成虫:体长4~6mm,翅展6~8mm。头和颊白色,唇须白色,有不明显的淡灰斑点,下颚须退化。触角丝状,基部为白色,其余为褐色,节间具淡色环。前翅狭长,白色,具4条黄褐至褐色斜斑,其间有分散的黑色鳞片。翅端部有紫色小点,翅中上部至端部边缘多灰色缘毛,翅后缘由一些暗色鳞毛交叉环绕着。后翅灰色,全翅边缘密生灰白色缘毛。胸足白色,具黑点和灰色斑,胫节端部具刺毛。
卵:椭圆形,约0.2mm,乳白色,近孵化时颜色变黄。
幼虫:初孵幼虫体扁,乳白色,上颚黄色发达,体色随虫龄的增加而变深。老熟幼虫体长5~6.5mm,宽0.7~1.1mm,胸足3对,腹足3对,位于第3~5腹节,臀足1对。
蛹:离蛹,前额上有一黑色角状突起,蛹外被淡黄色薄茧,长4~6mm,初为棕红色。后转为褐色。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缺刻
为害特点
主要为害樟科的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 Sieb.、肉桂、越南清化桂、天竺桂C. japonicum Sieb.、红润楠Persea thunbergii Kost.、鳄梨Persea americana Mill.、假柿木姜子、披针叶楠Phoebe lanceolata等植物。肉桂突细蛾仅为害当年生新叶,以初孵幼虫潜入叶面表皮,啃食叶肉,形成黄褐色虫道,随着虫龄增加,被害虫道逐渐扩大成虫斑,虫斑面积可占叶面的1/2以上,严重影响肉桂的生长和结实。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在福建华安1年8代,世代重叠。以蛹于12月中下旬在地表落叶、杂草和树皮缝中结茧越冬。翌年2月底至3月初羽化后上树交配产卵。卵散产于当年生初展的嫩叶表面,幼虫孵化后立即潜入叶表皮下取食叶肉。3月上中旬为成虫羽化盛期。成虫羽化时将蛹壳留在茧的孔口,成虫全天可羽化,以夜间20~24时数量最多。刚羽化时触角不断颤动,对光照反应敏感。成虫羽化3小时后可飞翔,但更喜跳跃。无补充营养习性,1天后开始交配产卵,2~4天后死亡。卵散产于当年嫩叶叶面的表皮下,每叶产2~4粒,多则达6粒。幼虫孵化后立即潜入叶片组织啃食叶肉,仅留表皮和叶脉,随着虫龄的增大,被害叶虫斑由线状扩大成块状,每叶常具2~4个虫斑,后期虫斑可相互连成一个大块斑。老熟幼虫咬破叶面表皮虫斑爬出,吐丝下垂至地表枯叶等处结茧化蛹。茧初为白色,后渐变黄,多将茧结于肉桂落叶或杂草叶秆分叉部,在湿地松树基干裂树皮缝内亦发现有茧。通常卵期3~5天,幼虫期18~38天,蛹期3~12天,越冬蛹33~45天,成虫期2~4天。
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 肉桂突细蛾的为害与寄主植物抽梢早晚有关,抽梢迟的肉桂植株虫害发生重于抽梢早的植株。因此,加强抚育和水肥管理,早春促进新梢早生快发可减轻其为害。
2. 物理防治 利用其成虫对光的敏感性,在林间安置杀虫灯诱杀成虫。
3. 生物防治 肉桂突细蛾幼虫天敌有姬小蜂科2种、扁股小蜂科1种,自然寄生率达8.4%;蛹期天敌有姬小蜂科2种,自然寄生率达9.7%。要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创造有利于天敌繁衍栖息的环境,恢复和增加天敌种群数量。
4. 化学防治 在幼虫发生高峰期,可采用适宜药剂喷雾防治。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为害照片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