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广肩小蜂 Bruchophagus glycyrrhizae / 甘草

科属分类
动物界 Animali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膜翅目 Hymenoptera
广肩小蜂科 Eurytomidae
Bruchophagus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分布于中西亚及我国东北、西北甘草种植区。
形态描述
成虫:体黑色,长2~3mm,有两对膜质无色的翅,足部黄褐色,雄虫触角9节,触角节的柄长,第3节有3~4圈长毛,第4~8节各有2圈长毛;雌虫比雄虫体稍大,雌虫腹部比雄虫尖,触角10节,连接紧密。
卵:直径0.3~0.5mm,卵的一端稍尖,另一端伸出一根比卵长2~3倍的丝状卵柄。
幼虫:低龄幼虫白色,有1对褐色的上颚。老熟幼虫体长约2mm,淡黄色。
形态照片
  • 甘草 甘草广肩小蜂[8601]©陈君 2022-12-31
  • 甘草 甘草广肩小蜂[8602]©陈君 2022-12-31
  • 甘草 甘草广肩小蜂[8603]©陈君 2022-12-31


  •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缺刻
    为害特点
    当甘草开花有幼荚形成时,该虫交尾产卵于豆荚表皮内,幼虫孵化后蛀入甘草种子内取食,被害豆粒颜色由青逐渐变为紫褐色,豆粒表皮留有很小的褐色小点。成虫羽化后,咬一圆孔钻出豆粒。被危害的豆粒呈空洞或缺刻,致使40%以上的种子丧失发芽力。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1年1~2代;以老熟幼虫在甘草种子豆粒内越冬,翌年3月底开始化蛹,4~5月下旬成虫开始陆续羽化,5月为越冬代成虫发生高峰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成虫交尾并产卵,7月中下旬第1代成虫开始羽化并产卵,较早的第2代成虫8月中下旬羽化,发育不整齐。成虫产卵于荚果表皮内,以幼虫在荚果内蛀食豆粒,对种子胚造成危害,甚至豆粒干瘪、坏死。
    防治方法
    1. 物理防治 在甘草整个结荚期,将波长为400~440nm的光源安装在智能太阳能诱虫灯上,置于甘草稠密且开花繁茂的区域。每3hm2安放1台杀虫灯,灯开关调到自动挡,晚上9时左右自动亮灯,凌晨4时左右自动灭灯,诱杀成虫。
    2. 化学防治 甘草广肩小蜂越冬代成虫高峰期为甘草初花期至小花开花率达25%时选用内吸性药剂喷雾防治,连续防治2~3次,间隔5天;甘草种子收获后,将种子用透气性袋子包装放置在密闭仓库,以“口”字形摆放整齐;采用药剂熏蒸处理7天,药剂在仓库内均匀放置,熏蒸结束后散气2~3天。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为害照片
  • 甘草 甘草广肩小蜂[8600]©陈君 2014-07-05
  • 甘草 甘草广肩小蜂[8604]©陈君 2022-12-31
  • 甘草 甘草广肩小蜂[15556]©刘赛 2012-08-18
  • 甘草 甘草广肩小蜂[15557]©刘赛 2012-08-18
  • 甘草 甘草广肩小蜂[15558]©刘赛 2012-08-18
  • 甘草 甘草广肩小蜂[15559]©刘赛 2012-08-18
  • 甘草 甘草广肩小蜂[15560]©刘赛 2012-08-18
  • 甘草 甘草广肩小蜂[20173]©刘赛 2024-07-15
  • 甘草 甘草广肩小蜂[20174]©刘赛 2024-07-15
  • 甘草 甘草广肩小蜂[20175]©刘赛 2024-07-15
  • 甘草 甘草广肩小蜂[20176]©刘赛 2024-07-15
  • 甘草 甘草广肩小蜂[20177]©刘赛 2024-07-15
  • 甘草 甘草广肩小蜂[20178]©刘赛 2024-07-15
  • 甘草 甘草广肩小蜂[20179]©刘赛 2024-07-15
  • 甘草 甘草广肩小蜂[20180]©刘赛 2024-07-15
  • 甘草 甘草广肩小蜂[20181]©刘赛 2024-07-15
  • 甘草 甘草广肩小蜂[18916]©陈宏灏 2014-07-05
  •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