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迟眼蕈蚊 Bradysia odoriphaga / 山麦冬
科属分类
动物界 Animali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双翅目 Diptera
眼蕈蚊科 Sciaridae
迟眼蕈蚊属 Bradysi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双翅目 Diptera
眼蕈蚊科 Sciaridae
迟眼蕈蚊属 Bradysia
中文俗名
韭蛆
分布区域
我国特有的害虫种类,分布于北京、天津、山东、山西、辽宁、江西、宁夏、内蒙古、浙江、台湾等地
形态描述
成虫:体小,长2.0~5.5mm,翅展约5mm,体背黑褐色。复眼在头顶成细“眼桥”,触角丝状,16节,足细长,褐色,胫节末端有刺2根。前翅淡烟色,缘脉及亚前缘脉较粗,翅脉简单,亚前缘脉1条,上面具有2列毛;径脉主干分为R1和Rs,分别具有1列毛,其间有一横脉;中脉主干消失,两条分支却清晰可见;肘脉两条;后翅退化为平衡棒。成虫具有雌雄二型现象,雄虫略瘦小,腹部较细长,末端有一对抱握器,雌虫腹末粗大,有分两节的尾须。
卵:椭圆形、白色,长约0.24mm,宽约0.17mm。
幼虫:体细长,老熟时体长5~7mm,头漆黑色有光泽,体白色,半透明,无足。
蛹:裸蛹,初期黄白色,后转黄褐色,羽化前灰黑色,头铜黄色,有光泽。
卵:椭圆形、白色,长约0.24mm,宽约0.17mm。
幼虫:体细长,老熟时体长5~7mm,头漆黑色有光泽,体白色,半透明,无足。
蛹:裸蛹,初期黄白色,后转黄褐色,羽化前灰黑色,头铜黄色,有光泽。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根,茎
为害症状
变色,萎焉
为害特点
主要为害韭菜、大葱、洋葱、小葱、大蒜等百合科蔬菜,偶尔也为害莴苣、青菜、芹菜等。幼虫聚集取食麦冬叶片基部及根茎地下部分,引起腐烂,致使麦冬叶片萎蔫,枯黄而死。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不同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下,韭菜迟眼蕈蚊发生略有差异。天津1年4代,山东寿光6代,江苏徐州5代,幼虫在3~4cm表土层以休眠方式越冬,翌春3月下旬开始化蛹,一直到5月中旬。4~10月均可发生为害,为害盛期为5月和10月,特别在5月,麦冬苗小,受害十分严重,一般田块被害率达20%左右,个别田块高达90%以上,死苗率达20%以上,造成严重缺苗,对麦冬产量影响甚大。雌成虫因腹部肥硕多爬行,雄虫善飞更为活跃,扩散距离可达百米左右。雄虫羽化后不久便追逐雌虫,在地表及土缝中交尾,上午9~11时为交尾盛期。温度和湿度对韭菜迟眼蕈蚊影响较大,适度低温和高湿有利于其生存,而过高温度和湿度或低温低湿条件可降低其存活率。
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 合理施肥,使用腐熟的有机肥;化肥施用不要过量,施用过多会造成植株徒长,降低植株抗性;蕈蚊发生时深施碳酸氢铵作底肥,对幼虫有一定的腐蚀和熏蒸作用;冬灌或春灌减少幼虫数量。
2. 物理防治 用紫光节能灯夜间进行灯光诱杀;利用黄板白天进行诱杀;也可配置糖醋液诱杀;麦冬田中覆盖0.6mm防虫网,可避免韭菜迟眼蕈蚊的发生。
3. 生物防治 利用异小杆线虫等昆虫病原线虫,苏云金芽孢杆菌以色列亚种等昆虫病原微生物和灭幼脲昆虫生长调节剂等对韭菜迟眼蕈蚊进行防治。
4. 化学防治 选择适宜的化学药剂田间喷雾或灌根防治。
2. 物理防治 用紫光节能灯夜间进行灯光诱杀;利用黄板白天进行诱杀;也可配置糖醋液诱杀;麦冬田中覆盖0.6mm防虫网,可避免韭菜迟眼蕈蚊的发生。
3. 生物防治 利用异小杆线虫等昆虫病原线虫,苏云金芽孢杆菌以色列亚种等昆虫病原微生物和灭幼脲昆虫生长调节剂等对韭菜迟眼蕈蚊进行防治。
4. 化学防治 选择适宜的化学药剂田间喷雾或灌根防治。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为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