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模角胫叶甲 Gastrophysa atrocyanea / 药用大黄
科属分类
动物界 Animali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鞘翅目 Coleoptera
叶甲科 Chrysomelidae
齿胫叶甲属 Gastrophys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鞘翅目 Coleoptera
叶甲科 Chrysomelidae
齿胫叶甲属 Gastrophysa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国外主要分布于朝鲜、日本和印度等国;国内分布于四川、甘肃、河北、青海等省。1985年首次报道在北京地区为害蓼科药用植物。
形态描述
成虫:体长5.5mm左右,体蓝黑色并带有金属光泽,腹部末端赤褐色。头部、前胸背板和前翅分别有刻点。头部刻点微细,鞘翅上的刻点粗而整齐。中足、后足胫节外端呈三角形突起。
卵:长约0.5mm,椭圆形,初期为鲜黄色,近孵化时变为灰黄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7~8mm。头部黑褐色,胸腹部棕褐色,腹部末端灰黄色,胸、腹各节有大小不等的黑褐色毛瘤,沿气门上线和气门下线的毛瘤最大,腹部第1至第7腹节沿气门上线的毛瘤有臭腺开口,能分泌白色的胶状物。
蛹:体长约5mm,浅黄色,复眼深褐色,触角、足的胫节基部和跗节淡褐色。
卵:长约0.5mm,椭圆形,初期为鲜黄色,近孵化时变为灰黄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7~8mm。头部黑褐色,胸腹部棕褐色,腹部末端灰黄色,胸、腹各节有大小不等的黑褐色毛瘤,沿气门上线和气门下线的毛瘤最大,腹部第1至第7腹节沿气门上线的毛瘤有臭腺开口,能分泌白色的胶状物。
蛹:体长约5mm,浅黄色,复眼深褐色,触角、足的胫节基部和跗节淡褐色。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叶
为害症状
缺刻
为害特点
寄主植物有大黄、萹蓄、海滨酸模等。该虫以成虫和幼虫为害大黄的新芽、嫩叶及其健壮叶片,严重时吃光全叶,仅剩叶脉,造成整片植株死亡。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在北京地区1年1代,以成虫在寄主植物的根际13~17mm深土中越夏、越冬。次年4月上中旬,当气温上升至10℃时,越冬成虫开始出土活动,取食大黄新芽嫩叶,并交配繁殖。卵发生期为4月中旬至5月下旬,延续时间较长。幼虫期为4月下旬至6月上旬,蛹发生期为5月上旬至6月中旬。成虫5月中旬开始羽化出土,5月下旬为羽化盛期。当代成虫不取食,也不交配产卵,5月下旬至6月中旬陆续越夏,并相继越冬。越冬后的成虫多在晴朗天气中午前后活动,有假死性,早晚气温低、多风天气回至土中潜伏。成虫羽化后7天左右取食,补充营养,并开始产卵。卵多产在近地面的叶背面,单层块状排列,每块10~50粒不等。每雌平均产卵1200余粒,最高可达1990粒。
幼虫有假死习性,初龄幼虫食量小,3龄以后食量大增,老熟幼虫入土3~5cm处化蛹。
幼虫有假死习性,初龄幼虫食量小,3龄以后食量大增,老熟幼虫入土3~5cm处化蛹。
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 利用成虫在土中越冬习性,深秋和早春深翻土壤,增加越冬成虫死亡率。
2. 化学防治 4月上旬越冬成虫开始出土活动,尚未产卵之前,选用高效低毒杀虫剂向地面喷雾,然后中耕,杀死成虫;幼虫为害期喷施药剂防治。
2. 化学防治 4月上旬越冬成虫开始出土活动,尚未产卵之前,选用高效低毒杀虫剂向地面喷雾,然后中耕,杀死成虫;幼虫为害期喷施药剂防治。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为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