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天蛾 Deilephila elpenor Linnaeus, 1758/ 独角莲
科属分类
动物界 Animali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鳞翅目 Lepidoptera
天蛾科 Sphingidae
红天蛾属 Perges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鳞翅目 Lepidoptera
天蛾科 Sphingidae
红天蛾属 Pergesa
中文俗名
原始中
分布区域
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国内分布于山西、山东、河北、四川、吉林、浙江、台湾等地区。
形态描述
成虫:体长25~35mm,翅展45~65mm。体红色,伴有红绿色闪光,头部两侧及背部有两条纵行的红色条带,腹部背线为红色,两侧黄绿色,外侧红色;第1腹节两侧有黑斑。前翅基部黑色,前缘及外横线,亚外缘线、外缘及缘毛都为暗红色,外横线近顶角处较细,愈向后缘愈粗,中室有一小白点,后翅红色,靠近基半部黑色,翅反面较鲜艳;前缘黄色。
卵:扁圆形,直径1~1.5mm。初产时鲜绿色,孵化前淡褐色。
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体长50~70mm。依据体色,幼虫分为两种类型:褐型,体棕褐色,各体节密布网状纹,腹部第2节两侧具眼状纹1对,眼纹中间灰白色,背线黑色,第3~7腹节有与节间相连的黑斑,各体节后缘黄褐色。近似斜线,腹部腹面黑褐色,尾角棕褐色,尖端淡黄色;绿型:体黄绿色,第1、第2腹节眼状纹中间黄白色,上下为黑斑。初孵幼虫均为绿型,在2~3龄蜕皮后大部分转为褐型,老熟幼虫期绿型仅占少数。
蛹:体长35~45mm,棕色,具有零星黑点斑,点斑在前翅沿翅脉成纵行排列。
卵:扁圆形,直径1~1.5mm。初产时鲜绿色,孵化前淡褐色。
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体长50~70mm。依据体色,幼虫分为两种类型:褐型,体棕褐色,各体节密布网状纹,腹部第2节两侧具眼状纹1对,眼纹中间灰白色,背线黑色,第3~7腹节有与节间相连的黑斑,各体节后缘黄褐色。近似斜线,腹部腹面黑褐色,尾角棕褐色,尖端淡黄色;绿型:体黄绿色,第1、第2腹节眼状纹中间黄白色,上下为黑斑。初孵幼虫均为绿型,在2~3龄蜕皮后大部分转为褐型,老熟幼虫期绿型仅占少数。
蛹:体长35~45mm,棕色,具有零星黑点斑,点斑在前翅沿翅脉成纵行排列。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是天南星的重要食叶害虫。寄主植物除天南星外,还包括半夏、葡萄等。该虫以幼虫啃食天南星叶片,严重发生时,可把被害植物叶片全部吃光。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多在夏季发生,1年2代,成虫6~9月出现,以蛹越冬。
防治方法
幼虫发生期喷施BT等药剂防治。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为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