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蚜 Aphis craccivora / 甘草
科属分类
动物界 Animali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半翅目 Hemiptera
蚜科 Aphididae
Aphis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半翅目 Hemiptera
蚜科 Aphididae
Aphis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分布于甘肃、新疆、宁夏、内蒙古、河北、山东、四川、湖南、湖北、广西、广东。
形态描述
有翅孤雌蚜:成蚜体长1.5~1.8mm,黑绿色,有光泽。触角6节黄白色。第3节较长,上有感觉圈4~7个。翅痣、翅脉皆橙黄色。各足腿节、胫节、跗节均暗黑色,其余部分黄白色。腹部各节背面均有硬化的暗褐色横纹,腹管黑色,圆筒状,端部稍细,具覆瓦状花纹。尾片黑色,上翘,两侧各有3根刚毛。若虫体小,黄褐色,体被薄蜡粉,腹管、尾片均黑色。
无翅孤雌蚜:成蚜体长1.8~2.0mm,黑色或紫黑色,有光泽,体被蜡粉。触角6节,第1~2节、第5节末端及第6节黑色,其余部分黄白色。腹部体节分界不明显,背面有一块大型灰色骨化斑。若虫体小,灰紫色或黑褐色。
卵:长椭圆形,初产为淡黄色,后变草绿色,最后呈黑色。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叶
为害症状
畸形,萎焉
为害特点
其寄主除了甘草外,还包括苜蓿、红豆草、三叶草、紫云英、紫穗槐、豆类作物等植物。以成蚜、若蚜群集在甘草的嫩茎、幼芽、花器上吸食其汁液,引起新梢弯曲,嫩叶卷缩,枝条不易生长,影响甘草的正常生长,致使甘草产量损失严重,同时其分泌物常引起煤污病。发生严重,植株成片死亡。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1年20余代。主要以无翅孤雌蚜、若蚜在背风向阳处的野苜蓿、野豌豆等的心叶及根茎交界处越冬。次年3月在越冬寄主上大量繁殖,至4月中下旬产生有翅孤雌蚜,向豆科甘草等植物上迁飞,形成第1次迁飞扩散高峰;5月末6月初,又出现第2次迁飞高峰;6月上旬虫口密度逐渐增加,6月中下旬增殖加快,形成第3次迁飞高峰;7月中下旬雨季、高温季节形成第4次迁飞高峰;种群密度明显下降。10月间又在收割后的扁豆、菜豆、紫穗槐等新发嫩芽上繁殖为害,后逐渐产生有翅蚜迁飞到越冬寄主上繁殖、为害并越冬。
防治方法
1. 生物防治 苜蓿蚜天敌主要有瓢虫、食蚜蝇、草蛉、蚜茧蜂、蜘蛛等,在自然条件下,对蚜虫发生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注意保护和利用天敌。
2. 物理防治 有翅蚜迁飞阶段采用黄板诱杀。
3. 化学防治 有翅蚜迁飞前及若蚜期选择适宜药剂防治。根据天敌活动情况采取暂缓用药、挑治等办法,避免杀伤天敌。
2. 物理防治 有翅蚜迁飞阶段采用黄板诱杀。
3. 化学防治 有翅蚜迁飞前及若蚜期选择适宜药剂防治。根据天敌活动情况采取暂缓用药、挑治等办法,避免杀伤天敌。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为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