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花灰霉病 / 啤酒花
病原
灰葡萄孢 Botrytis cinerea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锤舌菌纲 Leotiomycetes
柔膜菌目 Helotiales
核盘菌科 Sclerotiniaceae
葡萄孢属 Botrytis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锤舌菌纲 Leotiomycetes
柔膜菌目 Helotiales
核盘菌科 Sclerotiniaceae
葡萄孢属 Botrytis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初淡白色,后灰色,可产生菌核。菌丝透明,宽度变化不大,直径5~6μm。孢子梗群生,不分枝或分枝,直立,有横隔,梗全长为315~958μm,直径为8.4~12.6μm。分生孢子丛生于孢梗或小梗顶端,倒卵形、球形或椭圆形,光滑,近无色,大小8.4~15.8μm×6.3~12.6μm。
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灰色至黑灰色,菌丝较繁茂,很少产生分生孢子,24小时后可产生黑色扁平的菌核。分生孢子梗淡褐色至褐色,粗壮,大小416.8~632.4μm×10.8~16.2μm。其长度较资料记载的长1倍以上,有1~2次分枝,顶端膨大,其上大量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圆形、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6.5~17.5μm×6.5~9.7μm。分生孢子萌发不需要饱和湿度。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球花受害初期,顶端花瓣紧包,顶心花瓣不变褐枯死,状似桃形。其后逐渐由内向下扩展,使球花大部分变褐。顶心花瓣的小柄亦变褐,隘缩、枯死,进而导致球花花柄感染,整个球花枯死。病花瓣内侧生有大量灰褐色至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有些霉层的菌丝很粗,肉眼可见,少数球花先从外部花瓣变黄干枯,再向花心蔓延,直至花心枯死,有些花瓣先自花瓣顶端发病,向下扩展呈V形,使健康部分有些凹凸不平。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在北方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目前,温棚和大棚蔬菜上发生的灰霉病是啤酒花灰霉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温棚病菌在4~5月传向大棚,经大棚侵染繁殖,6月传向大田,7月下旬为啤酒花灰霉病发病高峰,潜育期4天。灌水次数多、灌水量大,田间积水网内湿度高,病害发生重。7月降雨多发生重。栽植密度过大,发病重。
防治方法
(1)栽培方式 架型以斜网架较平架有利于通风透光,可以试用推广;布网形式应采用立体布网;根据品种特性,合理定植密度。(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施50%腐霉剂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6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药剂。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被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