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前草菌核病 / 车前

病原
核盘菌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锤舌菌纲 Leotiomycetes
柔膜菌目 Helotiales
核盘菌科 Sclerotiniaceae
核盘菌属 Sclerotinia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菌核球形、豆瓣或鼠粪形,大小1.5~3mm×1~2mm。一般萌生有柄子囊盘4~5个,子囊盘盘状,淡红褐色,直径0.4~1.0mm。子囊圆筒形,大小114~160μm×8.2~11μm。子囊孢子椭圆形或梭形,大小8~13μm×4~8μm。侧丝丝状,顶部较粗。病菌寄主范围极广,可侵染32科160多种植物。药用植物受害重的有人参、川芎、延胡索、菘兰、丹参、菊花、红花、益母草、细辛、补骨脂及牛蒡等。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此病主要发生在穗部,也能侵害叶片。穗部受害后,初产生水渍状病斑,扩大后呈不规则形红褐色大斑,蔓延整个穗部,全穗变黑褐色枯死。病穗剖开,内有白色菌丝,纠结形成菌核,初为白色圆形,后变为黑色鼠粪状。受害叶片,在叶片和叶柄上,初期产生圆形水渍状斑点,扩大呈不规则形红褐色大斑,天气潮湿时,在病斑边缘产生白色菌丝体,叶片发病轻。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核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翌年在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土中的菌核萌发产生菌丝直接侵染幼苗,或产生子囊盘及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到寄主表面,经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寄主完成初侵染。病菌首先在生活力弱的叶片及花瓣上侵染,获得营养后才能通过菌丝侵染健壮的部位。初侵染后产生的大量菌丝是再次侵染的主要来源,在田间主要以菌丝通过病健株或病健组织的接触进行再侵染,也可由病害流行期间新形成的菌核,产生子囊盘释放子囊孢子或直接发育菌丝体,进行扩大侵染。菌核的传播主要靠带有菌核的种子、粪肥,流水亦可传播菌核。
防治方法
菌核病的防治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措施。(1)合理轮作 与非寄主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2)种子处理 从无病株上采种,播种前种子要过筛,精选种子,清除混杂在种子间的菌核。也可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杀死菌核。(3)加强栽培管理 发病严重的地块,应实行秋季深翻,使病株残体腐烂死亡;采用高畦或半高畦铺盖地膜栽培以防止子囊盘出土;发现子囊盘,可进行中耕铲除子囊盘,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少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4)生物防治 利用菌核重寄生真菌活菌制剂,如木霉菌、盾壳霉菌等做土壤处理或叶面喷雾处理。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被害照片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