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白粉病 / 五味子
病原
五味子叉丝壳 Microsphaera schizandrae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锤舌菌纲 Leotiomycetes
柔膜菌目 Helotiales
白粉菌科 Erysiphaceae
叉丝壳属 Microsphaera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锤舌菌纲 Leotiomycetes
柔膜菌目 Helotiales
白粉菌科 Erysiphaceae
叉丝壳属 Microsphaera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该菌为外寄生菌,病部的白色粉状物即为病菌的菌丝体、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菌丝体叶两面生,也生于叶柄上;分生孢子单生,无色,椭圆形、卵形或近柱形,大小24.2~38.5μm×11.6~18.8μm。闭囊壳散生至聚生,扁球形,暗褐色,直径92~133μm,附属丝7~l8根,多为10~14根,长93~186μm,为闭囊壳直径的0.8~1.5倍,基部粗8.0~14.4μm,直或稍弯曲,个别曲膝状。外壁基部粗糙,向上渐平滑,无隔或少数中部以下具1隔,无色,或基部、隔下浅褐色,顶端4~7次双分叉,多为5~6次,子囊4~8个,椭圆形、卵形、广卵形,大小54.4~75.6μm×32.0~48.0μm,子囊孢子5~7个,无色,椭圆形、卵形,大小20.8~27.2μm×12.8~14.4μm。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病菌为害叶片、果实和新梢,其中以幼叶、幼果受害最为严重。往往造成叶片干枯,新梢枯死,果实脱落。叶片受害初期,叶背面出现针刺状斑点,逐渐上覆白粉即菌丝体、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严重时扩展到整个叶片,病叶由绿变黄,向上卷缩,枯萎而脱落。幼果发病先是靠近穗轴开始,严重时逐渐向外扩展到整个果穗;病果出现萎蔫、脱落,在果梗和新梢上出现黑褐色斑。发病后期在叶背的主脉、叶柄及新梢上产生大量小黑点,为病菌的闭囊壳。近年来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的五味子主产区大面积发生和流行,受害苗圃发病率达100%,病果率可达10%~25%。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高温干旱有利于发病,在我国东北地区发病初始期在5月下旬至6月初,6月下旬达到发病盛期。植株枝蔓徒长、过密,氮肥施的过多和通风不良的环境条件有利于此病的发生。病菌以菌丝体、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在田间病残体内越冬。翌年5月中旬至6月上旬,平均温度回升到15℃~20℃,田间病残体上越冬的分生孢子开始萌动,借助降雨和结露,分生孢子开始萌发,侵染植株,田间病害始发。7月中旬为分生孢子扩散的高峰期,病叶率、病茎率急剧上升,果实大量发病。10月中旬气温明显下降,五味子叶片衰老脱落,病残体散落在田间,病残体上所携带的病菌进入越冬休眠期。感病种苗、果实是远距离扩散传播的主要途径。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 注意枝蔓的合理分布,通过修剪改善架面通风透光条件。适当增加磷、钾肥的比例,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2)清除菌源 萌芽前清理病枝病叶,发病初期及时剪除病穗,拣净落地病果,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病菌的侵染来源。(3)药剂防治 在5月下旬喷洒1:1:100波尔多液进行预防,如没有病情发生,可7~10天喷1次;可选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25%嘧菌酯水悬浮剂1500倍液等药剂喷雾,每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被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