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胡索霜霉病 / 延胡索
病原
紫堇霜霉 Peronospora corydalis
科属分类
假菌界 Chromista
卵菌门 Oomycota
霜霉纲 Peronosporea
霜霉目 Peronosporales
霜霉科 Peronosporaceae
霜霉属 Peronospora
卵菌门 Oomycota
霜霉纲 Peronosporea
霜霉目 Peronosporales
霜霉科 Peronosporaceae
霜霉属 Peronospora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子实层紫灰色,孢囊丛生,主干198~430μm×8~11μm,上部双分叉2至多次,末端分枝成直角。孢子囊单生,柠檬形,近无色,大小16.9~23.7μm×13.5~16.9μm。卵孢子黄褐色,球形,直径33.8~37.14μm。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霜霉病是延胡索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常造成毁灭性的危害,雨后转晴10天左右能使全田枯死,药农称火烧瘟,减产可达50%~70%。病菌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侵害茎部。叶面出现不规则形、黄绿色至黄褐色斑块,边缘不明显,斑块相应的背面生致密的微紫灰色霜霉层。茎部叶柄分叉处也极易受害,田间一旦发病,扩展极快,整个植株茎叶变褐腐烂。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土壤病残组织中的卵孢子是翌年病害发生的主要侵染来源。病部产生的孢子囊通过风雨的传播,在田间不断发生多次再侵染。延胡索的发生和流行与温湿度的关系极大。早春3~4月,当气温上升到10℃以上,多雨,忽冷忽热,日夜温差大,容易结露和产生重雾的天气,及密植、早春块茎膨大时灌水过量造成田间高湿度,都有利于病害的扩展蔓延,地上茎叶极易发生提前倒伏枯死。但如天气干旱少雨、砂壤土及高畦栽培及肥料充足地块发病则轻。
防治方法
(1)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组织,避免连茬,选择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和没有种过延胡索的稻麦田或山地,注意播种不宜过密。无病田留种。春寒多雨季节,要做好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块茎膨大需水期,每次浇水量应根据天气情况而定。利用野生延胡索杂交培育抗病品种也是有效的防治途径。(2)发病初期选用1:1:300波尔多液、58%甲霜灵锰锌1000倍液等,每隔7~10天喷洒一次,喷洒药剂覆盖面一定要均匀周到。农用链霉素对霜霉病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可以单用或与代森锌混用防治霜霉病的内吸性药剂,每隔10~15天喷1次,共喷2~3次。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被害照片